《查令十字街84号》无疑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两个终身未谋面的人,因书结缘,不间断地通了二十年的信,一个是带着几分性子气的海莲,一个是含蓄内敛的弗兰克,从美国到英国,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用信纸、文字和情感,跨越了时空。
读的书多了几本,就更不容易被感动。最初一篇小短文也能稀里哗啦,现在一本长篇小说都很难动情,感动从一个廉价的附属物变成了奢侈品。也难再有那么多的警句、格言、优美的句子可供摘抄,有时判断一本书的优秀与否,竟成了书里能否找到一句话让我感动,或者,震撼。自然,《查令街》做到了,当内敛的弗兰克在生命终结前才矜持地说出“想念您”三个字时,长久时空和真诚情感的积压在这一瞬间是直抵人心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而这种感动,在即时语音和微信电话的时代里,是很难找到的。
那时候,邮件和车马很慢,可以通二十年的信,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海莲和弗兰克之间,说没有过任何遐想是不真实的,但在他们的情感面前,思考那些遐想却会让人汗颜,他们友谊的深重是那么浓厚和不可思议,他们友情的真诚又是那么纯净和无邪。这也正是他们感人的一面。如果友谊变成了爱情,在这里反倒是俗了。
《查令街》的故事后来引发了很多影视的改编,汤姆汉克斯和海格瑞恩演的《西雅图夜未眠》和《电子情书》就有《查令街》的影子,《电子情书》里小红莓那首《Dreans》,在表现通信人对生活的期待上再贴切不过了。台湾大学有一个很幽默的教授,叫孙中兴,把这个电影看了几十遍,每次都被感动地稀里哗啦。到国内汤唯演的那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几乎直接是《西雅图夜未眠》和《电子情书》的翻版了。但不管影视剧的如何改编,《查令街》的情感却始终在滋润着我们读者的心,尤其是这个时代。
之所以想起了《查令十字街84号》,是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了海莲的另一本书《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是她手术和出版前书之后,应邀去英国宣传,才使得她自己长达半辈子的愿望得以实现。简单翻看了一下,书是日记加游记的形式,写得很详细,每天都有记录,前后待了六周多的时间,游了伦敦,见到了弗兰克的妻子和女儿,也到了那个从未谋面的查令十字街84号。只是,这本书比起前书来,大概要逊色很多吧。自然,这只是推断,我也没买下,怕失望,毕竟理想被现实的阳光照射,而弗兰克又早已故去。这种情感像极了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也像极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曲终人远,只能怀念、伤感和凭吊了。这或许也正是一本好书的特质,在充满期待又忧心失落的情感中,看着那些饱满又风华的人物,慢慢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