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感觉那时村周围好多小朋友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也就是留守儿童吧!那时在学习上一般还是没人管的,不过爷爷得空的时候还是会关心一下,平常更多时候都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高中以前学习上都是没什么压力的,也可能是自己成绩不太好,学习上没用什么心。那个时候的学习完全就是学生单方面的与老师接触,家长很少参与进来。
现在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微信的普及和便捷性,小学生一般都有家长群,更别说初中生、高中生了。我妹和表弟现在正在读初一,我也有幸进入了他们的班群,每天班群里都充斥着各式样作业的消息。
虽说现在双减政策也已经实施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寒暑假正式的补课明面上少了,暗地里补课的仍然不少。现在在课程设计方面确实比之前更合理一些了,有了种类繁多的体育课,劳动课,音乐课…确实挺好。
学校正尝试着贯彻全面发展理念,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也在逐步落到实处。不过依我的观察,还是有点出入。越落后、偏远,资源匮乏的学校,它们更多的还是在实施着之前那种高压的教学方式,可政策不可违啊,也就多了一些形式化的任务打卡。
虽说如此,不过总体还是向着好的方向。毕竟政策的发布到落实,最后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只能慢慢来,至少比原地不动好。教育问题也终究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话题,尤其对于妈妈而言。
以下是我外出时观察到妈妈们关于孩子教育的两份讨论,虽然不能很全面的反应一些问题,但至少也能反应出一些问题。
场景一:当时坐公交车准备去办点事,可半道上司机要等交接班。我们坐的那趟公交车硬是在原地呆了一个多小时,而后我旁侧的两位妈妈就开始讨论起孩子来了。
一个穿着黑白碎花裙,扎着利索单马尾的妈妈首先展开话题了。生完孩子之后就没有自我了。每天上班之前得把小孩的作业布置好,下班检查作业,敦促作业,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斗智斗勇。
那时候小娃还挺听话,也就还好。这才上初中,还没到13岁,老不听话了。现在让他做个事,他还反问,你怎么自己不做?我凭什么听你的啊?你说的就是对的吗?一听他说这些话,我的火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一点也不喜欢动物,小孩,再可爱也喜欢不起来,自己的孩子那是冒得办法。好的时候还行,不好的时候真的要被呕死。今天出来的时候为了不让他看电视,把遥控装包里带过来了。此时,这位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另外一个妈妈问到,那他没手机吗?有一个,不过也只能接个电话,要还能干其它的,那还得了。接着,这位妈妈又聊到了自己孩子接下来初中择校问题,是不是还得在这边读初中?要不要转到其它地方?
肯定不能在这边读高中,商业化太严重了,今年咱这最好的高中高考成绩都没公榜,听说考的非常不好。要是咱这路修好了(几个市县靠着这条公路打通了),小孩初中也不要在这边读了,肯定要弄到别地去。
场景二:前天买完菜,正准备在农商行的大松树底下歇会,就看到了公交站牌傍站了四位中年女士,有三个女士站在透水砖路上,还有一位正双脚踏地,横跨在电动车上,应该是半道被孩子教育的话题给吸引过来了。
只见一个穿着白衣牛仔裤的微胖女士一直在哪传授自己的教育常识和见解。隔得有点远,具体细节我没听太清。只知道大概讲的是关于孩子初升高、择校、家长是否陪读的相关事宜,其它三位妈妈一直在仔细听着。
差不多说了有半个钟头吧,当然不止,因为我来的时候,她们已经在这了。聊了差不多了,准备散场,各干各的事了。骑电动车的女士刚拐一个湾又停下来了,呃,那个人哦,我在问你一些事勒,而后她们四个人又开始聊起来了。
我呢,当然该回家了吃饭啦。是啊,不管什么时候,家长们总在为孩子们考虑,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教育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她们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盼着孩子们能出人头地,这又有什么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