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灞桥与离别/作者:邵明

灞桥与离别/作者:邵明

作者: 房作者_0970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21:47 被阅读0次

——读鹏举兄“灞桥”一文的联想

鹏举兄的“灞桥”一文中有一首诗:“沽酒听风雪,此意在灞桥。春秋离散后,逢生亦萧条。泠泠飞木叶,凄凄泣麒麟。一苇或向隅,空空执象人。酩酊岂能辞,香雪寒彻骨。身轻合飘零,坠入梅花窟。”这首诗里有灞桥两字,是诗眼,也是点题。可我对灞桥两字不了解,只能请教度娘了。

灞桥——灞桥象征着分别,分离。灞桥位于长安城东12公里处的灞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到了隋唐,这里已是“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了。于是“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达出对亲人、朋友的恋恋不舍。美丽的景色令人留恋,而杨柳低垂也使灞桥成为最有诗意的送别的桥。

鹏举兄的“灞桥”与这首诗,“触碰到了离别之事,故作镇定,就此刻扯上灞桥去:——他们说离别二字,离是短短的分离,别是永远的告别。这意思,灞桥该是明白的。灞桥更明白的,可能还有初以为是离的,结果成了别。许多年里,人活得局促。没有咫尺千里的能力,止有千里咫尺的诗力。卑微的才华,诗的才华,以此经受离散,经受萧条。

生命枯萎了,看一下凋谢的叶。世事衰败了,哭一声被擒的麒麟。千百回渡江,一个人面壁,结果是,都成了眼空无物的写诗人。”

鹏举兄是诗人,是大家,而我是码农,是草民。然而,我有思想,有灵魂更有江湖情义,触碰了离别两字,有点哀愁。在有蒲有荷素餐馆的那个晚上,原以为是离,没想到的是别!本以为能随着时间而逐渐忘却,而今天读到了鹏举兄的“灞桥”,又勾起了本该忘却的场景。~。

——“为着知音的离别,哀愁,总是像雨中的丁香。丁香是哀愁,是离。到了别,是另一种奈何天的恨了。那时候,即使在雨中,也不会去注意丁香了。人,谁能经受知音之别呢?”鹏举兄说得对,“人,谁能经受知音之别呢?”

相关文章

  • 严肃与通俗_作者:邵明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启蒙 《圆桌派》第二季,许子东对通俗文学下了个定义,大意是:“一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一看就知道是...

  • 码字与当当_作者:邵明

    码字是要作岀牺牲的,时间就是金钱,码字需要化很多时间,是否等同于化了很多金钱,没有收获就是牺牲了。 像我这样的码字...

  • 生活与命运_作者:邵明

    听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之心得(二):《生活与命运》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

  • 雨与书_作者:邵明

    我这几天与雨较上劲了。上海霉雨季节雨多是常态,比北方多,比南方少,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地里位置上的优点,也是上海房子...

  • 书与智者/作者:邵明

    ——书与智者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与智者结成了生死之交。 书与智者一样遭遇过灭顶之灾,历史长河中的焚书坑儒。 书...

  • 惰性与文字/作者:邵明

    ——视频将使你远离文字 我曾经听过有梁文道主持的一个读书节目,有许多名家岀席,如许子东、阎连科等,其中有一个话题就...

  • 曹雪芹与宋玉/作者:邵明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宋玉的《高唐赋》 从曹雪芹的《红楼梦》想到宋玉的《高唐赋》,这隔着千年的俩个人,两本书又有...

  • 闲暇与晚熟/作者:邵明

    ——我今天才知道闲暇两字 (网上截图)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

  • 书法与天赋/作者:邵明

    ——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东汉的赵壹《非草书》里有一篇关于书法的描述——“在心与手”,赵壹的原文摘要:“凡人各殊气...

  • 创新与闲暇/作者:邵明

    ——再论996与007 我们现在有了双休日,过去我们一个礼拜只有一天休息,每周工作48个小时,我老婆星期天还常要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灞桥与离别/作者:邵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ld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