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巜论语》“为政”篇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夫子站在人生的巅峰上,对自己一生的生命轨迹,所作的回顾与总结。它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总结,也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参照坐标。
“三十而立”是这句话中引用频率最高的。众人对“立”的认识却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那么这个“立”到底是怎样一个“立”呢?
最普遍被认可的是立身、立家、立业,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孔子的本意的。“立身”,是说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已学有小成,已经在社会的江湖里有了相当的历练和较充分的思考,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格锤炼,情趣涵养,格局规划,气度境界,抱负趋势,思想框架,人生目标,精神尺度大多已确立奠基。可以说此时的人,已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独立的人。按《大学》中的说法是经历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过程后,自然而然地取得“修身”结业证书。“立家”的含义,孔子在编修《大学》时已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修身结业,意味着,你作为一个合格的个体的人可以治理好一个家庭了,这叫齐家,即立家。这里的立家同成家有很大不同,结了婚就意味着成了家。而齐家,孔子是赋予了更复杂得多的伦理道德意义。“立业”即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这里的立业不仅包括用于养家糊口的职业工作,更含有来自于为了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义务、使命,而奋斗终身的指令与向往。
如果以上的“立身、立家、立业”有契合孔子本意的地方,那也仅仅是于己于私于家方面的“立达观”,但是如果这就是完全的孔子“立达观”,那你还是小瞧了夫子,作为人生导师的孔子,他的“三十而立”之“立”,立意比一般人的认识要高远深刻的多,否则孔子的思想便不配作为中国正统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其最主要的含义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立”后世把它叫“三不朽”,即永垂后世,万古不朽。是一个有关天下苍生的带有终极思考特征的巨大命题。这句话虽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孔子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它的含义。“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斯文在兹”、“万世师表”,等这些最高等级的赞词,几乎成了孔子个人品行、功绩、思想的专属定性词语,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孔子,`这几句话绝没有第二个人能心安理得,名实相符的配享。
立德、立功、立言,孔子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于许多时候,人们干脆把他与具有创世意义的释加牟尼、耶苏等量齐观,同称世界三大伟人。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凡有志于拯救天下苍生者,都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鼓励自己奋发有为的座右铭和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