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想法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作者: 后卫不投三分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3:36 被阅读1次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把这句话反复念了十几遍,从开始的感动,到后来的不甘,再到最后的释然。

    一句话而已,为何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感触?

    也许因为《追风筝的人》的畅销,这句话流传甚广,甚至在如今已经演化成一句情话,但其实,它的背后,是一段极为残忍的过往。

    这句话曾经是为了表达一个男孩儿对另一个男孩儿不计回报的友情,而在故事的最后,却是为了赎罪。

    《追风筝的人》在2003年一经面世,风靡全球,被报刊杂志界盛赞为“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一鸣惊人之作”、“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

    在那个充满了战火的遥远国度,竟然能出产这样一本书,让全世界的人为之震撼。

    是因为这本书不单单是讲友情,更是讲述一个人的赎罪之旅,看这本书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看过一些法庭庭审,曾注意到死刑犯接受死刑宣判的那一刻,你一定会发现,他们脸上的表情只会有两种:一种是麻木,一种是如释重负。

    那种麻木来自于真正的恶,任何的审判都无法对他生效。

    而那种如释重负,则来自于一颗充满罪恶感,并因为终于得到了惩罚,而稍稍感到解脱的心。

    赎罪?听起来太遥远吗?

    相信我,或大或小,所有人都曾经有过罪恶,而且都曾无数次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自己去弥补。

    但是,时光终究是不可倒流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去补救自己的过错呢?关于这点,《追风筝的人》里面已经有了答案。

    Part 01

    欲望和嫉妒,是一切的开始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我常常在想,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为什么犯罪率常年居高不下?后来我发现,恶和善,其实都像一颗种子,同时存在着一个人的体内。可以灌溉恶的种子的,往往是一种“缺乏”。

    阿米尔家境优渥,父亲和父亲来往的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企业家,可是他并不快乐。

    母亲早在生他时难产而亡,而父亲似乎也不是很喜欢他。

    因为他几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赞许,每一次的欲言又止,每一次无声的叹气,都让阿米尔倍感难受。

    而最让阿米尔忍受不了的是,父亲总是对仆人的儿子哈桑慈眉善目,就好像,哈桑才是他的亲生孩子一样。

    父亲能记住哈桑的生日,会给他零花钱,甚至会夸他好孩子。

    缺乏关爱,让嫉妒在阿米尔的心里不断地生根发芽。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摧毁两个人之间的友情,那“嫉妒心理”在这里面肯定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你有”,“我没有”是诱因;

    “我嫉妒你有”,“我也想得到”,是悲剧的萌芽。

    《追风筝的人》只是一个故事,而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包括未来,都一定会存在这样的时刻。

    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需求,都渴望爱和被爱。

    阿米尔也是一样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总是对他很冷淡,也确实嫉妒哈桑。

    以至于这位小少爷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父亲大人的认可。

    人就是这样,很容易就被欲望吞噬,心心念念,日思夜想,哪怕需要为此付出代价,都在所不惜。

    阿米尔最终还是等到了一个可以让父亲改变对他看法的机会。

    1975年的冬天,白雪皑皑,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照例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斗风筝比赛。

    阿米尔想要赢得这场斗风筝大赛,他看得出来,父亲很重视这场比赛,如果他拿了冠军,那他就可以赢得父亲的认可。

    只是,这一场风筝大赛,终究会成为阿米尔心中永远的痛。

    Part 02

    罪恶一旦酿成,忏悔便成为一种苦刑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对错,只在一念之间。

    一个人是魔鬼还是天使,分叉路要走左边还是右边,面临选择的时候,其实就是脑子里两种思想在进行斗争。

    最后的结果,取决于哪个小人打赢了。

    而在《追风筝的人》当中,幼时的阿米尔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欲望和懦弱。

    在风筝大赛中,如阿米尔所愿,他和哈桑,拔得头筹,成为了父亲的骄傲。

    当哈桑踩着橡胶靴子,在雪地上飞奔着替阿米尔奋力追逐那只最后掉落的代表无上荣耀的蓝色风筝时,他突然转身,朝阿米尔大声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又是多么真挚的情感。

    少年哈桑,永远支持着他的少爷。

    只是,这份真挚,最终却被践踏。

    阿米尔看到哈桑遭到阿塞夫和他两个同伙的围堵,为了保住风筝,他默默承受着阿塞夫的猥亵,没有反抗,也没有呻吟。

    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阿米尔选择了走开。

    可即便如此,哈桑也不曾怪过阿米尔,他知道他的少爷牺牲了他,可是他仍然愿意为了这个人做一切事情。

    阿米尔得到了他想要的,却开始失眠了。

    一边是父亲的认可,另一边是多年来的手足之情,他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却没有办法面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愤恨。

    越有良知的人,才越痛苦,正因为还留着一份善意,所以犯过的错才更加让自己觉得煎熬。

    他想,只有哈桑彻底离开,才能驱除他的心魔,所以,阿米尔又设计诬陷哈桑。

    以至于最后,和阿米尔父亲一起长大仆人阿里,只能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地方。

    有些时候,外在的收获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因为,即使别人不知道,但你自己看的很明白,在你的内心深处,原来有那么多连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不堪。

    就像阿米尔,他赶走了哈桑,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只是这个过程中,他却无法忘记自己与哈桑曾经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也无法忘记每一次面对欺凌时,自己的朋友挺身而出的样子。

    后来,阿富汗战乱,父亲带着阿米尔去了美国,他成为了作家,也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

    可有些罪恶,有些窟窿,仍然在那里,该面对的,永远都逃不掉。

    Part 03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拉辛汗曾告诉过阿米尔这样一句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想,越是年长,就越会对这句话无比感激。

    因为那些我们曾经所作的或有意或无意的恶,都曾无数次在某个黑夜找上门来,让我们饱受折磨。

    阿米尔的父亲也有这样一个令他饱受折磨的秘密,这个秘密是阿米尔后来才知道的,原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阿米尔的父亲让哈桑来到世上,却没有尽到为人父的责任,这让他满怀罪恶,所以在后来的任何时刻,他都会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

    他教阿米尔勇敢,诚实,用自己的好品德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一点在他们逃亡的过程中就有深刻的体现,通行站的军官想玷污车上的一名妇女,是阿米尔的父亲,勇敢地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去对抗,最终保住了那名女性。

    他犯过错,但是他在用一生去救赎自己。

    就像拉辛汗在死后留下的信中跟阿米尔说的那样:“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舍街头上的穷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这些统统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我认为。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没有人要求谁一定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也不一定非要对那件事情耿耿于怀,更多时候,不让错误延续,把善意传播出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补救方式。

    至少,我们可以解放自己那颗愧疚的心。

    阿米尔长期生活在痛苦中,他害怕面对曾经那个懦弱,自私的自己。

    多年以后,身患绝症的拉辛汗打来电话,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阿米尔可能会因此丧失生命,但同时,这也是一条唯一可以让自己心灵不再饱受苦行的路。

    至此,阿米尔终于决定,这一次,不再逃避。

    他要走向通往好人的路,救出索拉博,救回那个犯错的自己。

    阿米尔从美国飞到满目苍夷的阿富汗土地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自我救赎。

    他不顾一切地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然后,把这个孩子带到了自己身边,连着爸爸对哈桑的愧疚,连着自己对哈桑的愧疚,一起弥补到了孩子身上。

    阿米尔对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出了哈桑对他说过无数遍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从前是哈桑不顾生死的保护阿米尔,而从今往后,阿米尔将义无反顾地保护索拉博,让爱与忠诚不断延续下去。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难一步不错地走完这一生,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生命的道场是一场轮回,万事皆有因果,只要你愿意去尝试,总有再次通向好人的路。

    如果可以,请一定要学会直面自己的过去,即使它不堪入目。

    因为,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不然,终究会一辈子困在心魔当中,郁郁寡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赎罪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on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