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恶少年三:成长教育

恶少年三:成长教育

作者: k豆1111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17:36 被阅读0次

今天将以小社会环境之家庭环境为切入点,对少年的不当行为进行解读。

一.童年经历对人格障碍的推动

当今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现状,似乎都是由学校与辅导机构来代替父母角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

不论是优渥的生活环境的提供,还是家长监督陪同完成孩子的作业任务,或是针对孩子而设立的无数个门槛以及对最终结果(成绩、奖项、特长等)投注的过分关注,这些都不能称之为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本身对于孩子的亲密接触、陪伴与沟通是不可被忽视而又最易被忽视的一环。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与疏远冷落将会造成孩子早期不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亲密关系怀疑,对自身不信任,对社会怀有负形情绪,更有甚者,就会在一定特殊情境的刺激下最终成长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偏向于做出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或是自我攻击)。

我并不否定早期对孩子兴趣培养的必要性,毕竟每一个孩子在降临之出的确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授予他什么,他便能承载什么。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能承载什么。

在一个完全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中强制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广泛进行阅读,逼迫一个对音乐完全没有兴趣甚至是排斥的好动孩子,安安静静坐下来练习几小时的乐器,当孩子向往户外以及与好友的亲密关系时却以爱之名将其禁锢在自己的身侧...这些违反孩子天性的错误做法,即使放到成年人身上也一样是难以行之有效的。

之前认识一位学者,有人询问他是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阅读兴趣的,他当即回答道,没有刻意培养。只是在孩子闹着玩的时候自己在阅读,孩子渐渐觉得无趣,便自己也拾起书来看了。

这和有意疏远与阻止孩子需求的行为并不一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及,人具有自动认知与模仿他人行为的模式。故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是更为言传身教的效用。

就像我们看许多恶少年的成长环境,会发现他们的家庭是何其相似:充斥着暴力与不和的父母关系,被疏远与遗忘,独自成长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欲望与发泄情绪的孩子,最终习得并升级曾见过的暴力范式,以此发泄着自己对于社会的负性情绪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放到更大范围来看也是一样的道理。有过童年不幸经历的人(目睹父母争吵,暴力相向,在有犯罪者或者吸毒者的恶劣环境中长大)往往成为犯罪的易感体,或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种种证据都足以表明家庭这个小社会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不过,这里强调一下,人格障碍和最终犯罪行为的发生不存在必然关系。攻击行为可能出于某种原因而暂时的潜伏,或者说是被保护。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实施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

总之,成长教育中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既要顺应天性,也应注重培养方式上的科学性。

想起一所幼儿园,其教育理念便是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顺应与发展他们的天性。印象尤深的是园内几个细节,譬如园内对环境布置中美学意识的重视,在孩子犯了某些错误或是委屈情绪时,相比于传统的训斥、威胁或是娇惯,园长并不排斥孩子们在难受时哭泣的行为,因为在她看来,这恰恰是懂得情绪需要发泄的重要性的孩子们;当她发现园内有某个男孩子有些不太好的行为习惯时,她首先明确指出小男孩的不足,并让其反思与试着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她看出小男孩身上的领导潜质后,放心大胆的把一些班级上的事物交托与他,并鼓励他带领好比他更为幼小的孩子们,使得这位男孩最终成长为领导者的角色,并选择将自己真正热爱的橄榄球运动作为职业。

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试着像面对一位小大人一样去尊重与理解他们,我们将能更好的体会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会为他们带来多大程度的伤害与压力,他们丝毫不会因为年龄的幼小就不懂得何谓悲伤与委屈。

有些事情,孩子们甚至能够比成年人看得更为简单,透彻。童年的他们,本就应该是没有太多顾虑的年纪。

而除了尊重与顺应孩子天性之外,孩子最终还是必须去认识与适应真实的社会。这也是为何该学校只办至小学的原因。真实的社会绝对不是温和的模样。


二.对差异化的认同,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正视与回应

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说过一句话:“不一样的作文,才正常”。所强调的的也是教育培养中对于个性化、差异化的认同与尊重。

的确。培育孩子并不是大棚种菜,一个模子,削尖了他们的所有棱角之后又以爱之名塞给他们一个社会行为范式,按部就班的度过这一生。这种美好又平庸的预想在现实上往往存在着偏差与偏离,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开始引导一部分人群走向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很多劳教所的少年们在初期短暂的不适应与抗拒后,没有选择离开,也会慢慢表现出对肯定和鼓励的渴望。他们不过是曾经选择了用不当的行为来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这并不是应该受到指摘的。

也有很多家庭无法很好的平衡事业与亲子教育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除却工作忙碌因素之外,更多的家庭是在有时间的前提下,却不愿意将时间投入孩子,而更多的用于自我享受上。譬如一整个周末的嗜睡与打游戏,疯狂购物等,而选择暂时将孩子的需求滞后。工作日的空闲时间也多以疲累或忙碌为由,使孩子要么位于电子所创造的虚拟空间,要么在各补习班内被挤压时间与天性。)

加之有着这样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少之又少,认可这种教育理念的家庭也在少数,(毕竟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注重应试教育与功利化学习的大环境),这一教育理念于中国目前尚处于不确定与探索发展的状态,社会接受度、普及率都不甚高。而这就需要家长做出一个明确的抉择。一个关于事业与家庭平衡的度的问题。

然而难点也在此处,我们要做的选择是平衡,而不是取舍。

但最常见的做法往往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家庭和一门心思只扑在家庭内的女性。我不知道是否是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问题的缘故,前者是为了社会期待而无止境自我剥削的群体,除了功名利禄外似乎就没有太多对于家庭生活的向往。顶多口头上牢骚几句,却不知这种幸福,只要你想,就能够拥有。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注意力全部转移与聚焦到他者身上,自我消亡着,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也一并消亡着。

我一直主张女性在家庭中的关键作用。实际上来说,女性的感性成分要远多于男性,女性的包容,温柔,宽容等,这些都是有着无穷的魅力的,也是男性的情感支柱。不论老少,男性本身就有着对女性温柔的渴望,与此同时,女性也渴望着来自男性的庇护感。幼童成长的最初期也会强烈地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与温存,并且显而易见地,这种对母亲的爱恋感往往是多于对父亲的情绪的。因为这属于一个个体初步脱离母亲肉身,走向个体化、独立化的阶段,而他们的防御机制还尚未成形。

如果这个阶段,母亲角色就已经开始脱离,对不成熟个体的关注与陪伴不足,或是直接选择无视孩子对亲密行为的追求,甚至是暴力与冷暴力(口头威胁、讽刺、逼迫等)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粗暴干预孩子的某类自然生理行为时(譬如不被允许哭泣等),孩子带目的的行为受阻,需求与情绪表达的渠道受阻,便已经开始有所畸变。


三.模仿与认知模型

尽管孩子在幼时对母亲往往会投注更多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只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事实上,父母双方少一方都不可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许多科学研究中也能发现,在一定成长阶段后,父亲角色则需要及时的介入。

如果说初期对母亲投以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需求,而对父亲投注的关注则是一种对价值观与行为的认知与模仿。父亲角色不够及时介入,则会造成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角色的不认同,从而对父亲表现出疏远与冷漠,不愿沟通等。(例如有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会对父亲的犯罪行为与最终处罚表现得完全冷漠)这时候,如果情感来源较为单一与强烈时,就容易产生恋母情结。(换成其他对象也是同理。例如有的人会产生恋姐、恋兄情结)。而父亲角色对母亲角色表现出的不良态度以及暴力行为等,往往这类孩子也会抱有较重的男权思想甚至是暴力倾向。他们会认为,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的,女性本来就是如此被对待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存在什么错误,因为这些都是对父亲角色的直接习得及强化。

似乎社会对父亲角色都有一种固化的认知,网上也有很多梗,所谈论的也是我们常常和自己的父亲没有话讲,和自己的母亲却能滔滔不绝的这种矛盾现状。其实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规律,而是父亲角色没有很好的介入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孩子初期对母亲表现出的强关注与依赖并不能成为父亲角色被主观忽视的借口。

所以在少年的成长教育中,我同样呼吁父亲角色的积极参与。如果父亲角色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此时就需要我们女性来处理好这种家庭关系。相信我,这一定是有好处的。妻子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充当一下幕后推手,为一直忙碌的丈夫与孩子提供一个父子单独相处的机会,例如宿营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少年三:成长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zm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