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为“暗时间”?
2010年12月12日,中国首个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投入使用,引起了大家对“暗物质”的广泛关注。
何为“暗物质”?
天体物理学研究发现,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发光星体的质量仅仅只是宇宙空间里物质总质量的一小部分。
还有很大一部分至今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的东西,这种视而不见又确实存在的东西,我们称它为“暗物质”。
何为“暗时间”?
《掌控24小时》作者尹慕言认为:
那些不见踪影、无端失踪的时间,就是“暗时间”。
单位时间内个人投入与产出的能量就是“暗能量”。
这两者交织,就形成了我们的工作效能。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越来越大。
古往今来,无数人用事实证明,能否合理应用时间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非常小,比如:王健林先生的时间颗粒度以15分钟为单位;
财富高效能专家张萌的时间颗粒度大概在10分钟,基本上10分钟就处理一件事情;
比尔·盖茨先生的时间颗粒度更小,根据《电讯报》说盖茨将任务分解成许多小块,有时甚至以五分钟为单位。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非常明白自己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并且提高单位时间的效能,在他们的时间历程里,没有或者很少有“暗时间”的存在。
02
注意!“暗时间”会悄然出现
英国历史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于1958年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到:
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内容就会不断扩展,直到所有时间被用完。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时间充裕,你就会竭尽所能地耗完它。
但,这不是理由,而是一种现象,需要我们正视它的存在,并尽力改善它的影响。
想一想,
每当开学前夕,有多少学生争分夺秒补作业,甚至会催生出帮忙写作业的业务;
工作中有一项任务,规定2小时完成,业务员就会花2小时,而规定1小时完成,他也能够完成。
一篇论文原定10号验收,你辛苦到了10号,可是由于特殊情况推迟到了20号,你心中放不下,又完善丰富了10天。
等等情况。
这说明,完成一件事情并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打算尽快完成,以及你打算如何完成。
所以,要给自己限定时间,并且依据任务的价值设置时间,而不是仅仅因为要完成而完成。
不要给自己放纵的理由,不要放任自己拥有无限制的自由,定好时限,才能避免“暗时间”的出现。
03
怎么找到“暗时间”?
“暗时间”来无影去无踪,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这些“暗时间”,量化自己的“暗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呢?
可以参考一下《掌控24小时》的“时间能量趋势图”,制作一个。
横坐标是“暗时间”,标示着一天24小时;纵坐标是“暗能量”的层级,层级的高低代表着你实际工作的效能。
例如图中所示:在13点和20点,是图中这个人工作效能最低的时候,那时的他精力不佳,时间成本较高,能量值也随之减少。
通过这样的一个量化记录,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哪些时间成为了“暗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哪些时间是自己的高精力期,可以专注做事,进而调整状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我们不能一下子改变所有的事情,但是“路在脚下”。
“美好的未来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跨越”
有了行动就会找到能量节律,就可以将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配,找到撬动效能的按钮,引爆最大效能。
04
唤醒时刻
为自己制作一张“时间能量趋势图”,标注24小时的能量分值,看一看每个时间段内你的能量如何?
坚持一周、两周或是更长时间,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新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