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性危机,中国的疫情高峰时段虽然已过,但疫情却进入了在其他国家快速蔓延扩散的下半场。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商业活动恢复已处于难以预测的不确定之中,我们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要继续保持高度的警惕,对疫情之中,或者疫情之后所谓的机会和市场也要有足够的清醒,以正常的心态待之,正确的方法处之,正向的思维谋之,不被迷惑和误导,才不失为一种明智而理性的选择。
一、正确区分疫情的非正常需求与非疫情的正常需求
疫情是一种非正常的商业环境,这是勿庸质疑的。但这不过是一种经营条件,而不是一场经营危机。因为商业是一种对环境的被动式适应,环境永远是商业必须遵循的条件和重视的因素。而危机是什么呢,就是当你无法适应环境时,才会被称作危机或者出现了危机。
也就是说,商业危机永远都是自我的危机,而不是环境的危机,变化的危机。
商业的内在本质和底层运行逻辑决定了当外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时,我们的商业行为也必须跟着改变。就像这次疫情,为了防控需要,大家都宅在了家里,我们的商业行为就只能围绕“宅”字来挖掘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但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我们自己内心必须要有一个清醒地认知,我们不仅要对当下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要对未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不被一时一物所惑。
从长远来看,宅在家里是一种非常态,是不可持续的。疫情过后,人们最终还是要走出家门,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这种非常态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氛围之中。
当然,通过这种前所未有宅在家中的行为,我们或许会发现居家消费一些新的增长点,甚至是很大一片蓝海,但我们必须明白,其实这并不一定就是疫情所形成的新需求,或许这种需求早已存在,只不过在疫情之前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疫情之中的需求只能是与疫情防控有关的需求。疫情一过,疫情没了,需求没了,市场也没了。比如说,疫情当中,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无接触商业,但有些无接触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我们就不能将它们正常化,事实上也正常化不了,而且这些无接触商业行为本身就可能是我们损失和麻烦的来源。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堂食作为餐饮行业最主要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疫情期间,我们取消了堂食,采取了外卖的消费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这种收益比起堂食开放时不过是杯水车薪,少之又少,把它们称作是对堂食消费的损失弥补似乎更为合适,也更为恰当。
即使疫情过后,一些原来不送外卖的餐饮企业将外卖这一形式保留了下来,也不过是对堂食消费方式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替代,更不可能成为餐饮行业的主流消费方式,3月12日,云南昆明某火锅店恢复堂食之后,一女子连点10盘牛肉就是最好的证明。
借用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相信,疫情过后,你也可以拣到真金。但这些真金只能是那些在疫情中被你发现又经疫情之后验证有效被你坚持下来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
二、正确区分疫情的催化因素与非疫情的决定因素
很多人喜欢将这次疫情与17年前那场非典进行对比,认为17年前那场非典在中国可以催生像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的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这次同样也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涌现。但机会真的是疫情发生之后才有的吗?如果有的话,那华为的崛起因素又是什么?
其实机会任何时候都会有,关键是被你抓住的不常有。疫情的出现或许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对整个市场,特别是长期市场却不具有决定性,甚至二者之间连必然的联系都没有,这一点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知。
事实上,17年前以淘宝为代表的线上购物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的崛起并不是源于非典。马云早在非典之前就对淘宝进行了布局。而且正是马云的提前布局,另起炉灶,才有了当年一员工因参加广交会感染非典,导致阿里巴巴全体员工都必须居家隔离,唯有淘宝团队却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非典的发生与淘宝的诞生并不具有相关性,更不具有因果性,后来人们之所以会把二者联系在一块。很大程度上与一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易得性偏差效应有关。
17年前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或许你都不记得了。但也总有一两件具有标志性的大事让你刻骨铭心,于是后来你便将很多当时看起来不起眼,但后来又很明显的事情发生的原因都归之于这一两件大事,这就是易得性偏差。而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甚至南辕北辙都有可能。
但是不是非典的发生就对对淘宝的诞生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这又是思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任何事情发都不是单线性的,单极化的,它一定是多向的,多极化的。也就是说,非典的发生对淘宝的诞生肯定有推动作用的,但这种推动作用也止于催化性的,甚至是验证性的,肯定不是决定性的。
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只能是淘宝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外部的催化。淘宝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还是马云和他的决策团队对当时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判断,非典的发生不过是验证了他们当初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且让他们加快了对淘宝的推广应用。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催化因素当成了决定因素。一次疫情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机会,却常常可能让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品遭遇灭顶之灾,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我们的产品经营力,组织管理力和趋势洞察力。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催化因素就不重要了。商业作为一种盖然性,有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行为,要提高发生的概率,催化是一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因此,观察这次疫情对商业的影响最重要就是从发展变化的趋势出发,看疫情会催化催生哪些商业机会,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两个方面是我们可以给予重点关注的:
一个是健康管理服务。这次疫情给我们思想心灵最大的冲击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产业将是未来商业发展的巨大蓝海,特别是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个人健康码的推广使用,将彻底改变个人和家庭当前以体检为主的单维静态健康管理模式,并为营养指导、家庭医生、健康顾问等多维动态的健康管理服务拓展和深化提供机会。
另一个是个人卫生防护。这次疫情的发生给医疗用具和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可以预见,疫情过后,我们在疫情当中养成的一些个人卫生防护习惯也会被坚持下来,因此这些新的习惯又会成为医疗健康行业具有长期意义的发展壮大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意味着对每个企业都是均等的,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或者创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不能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和手段,比如,口罩能不能通过创新的,在不降低防止污染标准的前提下,让佩带者佩带起来更透气更舒服一些,则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三、商业机会的真伪从来不取决于变化,而取决于在变化之中的可持续性
任何新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正常的市场需求,而不是非正常市场需求。而什么是正常的市场需求,就是这种市场需求一定要具有可持续性,它不会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取消。
也就是说,每一种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需求都是市场的可持续性需求,而不是偶发性、阶段性、例外性的需求。因为需求不可持续就意味着市场不可持续,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疫情终将会过去,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需求也将成为过去。但疫情也定会留下些需求成为我们新的商业机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改变,有些东西改不变就是改不变,如餐饮业的堂食消费,你怎么强求它还是改不变。
判断一项疫情之中产生的市场需求有没有可持续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看这种需求与市场原有的正常需求能不能共振;二是看这些变化之后的需求能不能固化成长期的需求趋势。
不容忽视的是,即使是疫情中产生的那些需求,疫情过后要想坚持下去,也必须进行优化提高,比如由物业公司为业主代购物资的需求。
从长期趋势看,这次疫情主要还是推动线上商业模式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办公,与线下面对面模式相比,沟通效果欠佳,管理难度增大也是事实,今后能不能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缩短与线下的体验差距考验着今后线上商业模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但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线上政务服务的短板则给未来商业服务对传统政务服务改造提升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虽然政务服务牵扯到政府层级设置、权力分配、信息保密等思想观念、法律制度上的障碍,但是政府部门流程不优,沟通不畅,机制不科学,管理碎片化,智能化水平低,必须依赖传统的上门办事见面申请审批,等等都为未来商业介入创造了机会。
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全国统一的线上办事政务通,为老百姓提供需要向政府部门办理一切事项的入口,对接后台所有政府部门,实现所有政务事项线上办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政务办理成本。同时,将现有的行政许可、个人有关身份证件、资格证件全部电子化,并整合成一证信息全载,所有管理互通的电子集成证件,从而推动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和智能化,倒逼行政层级设置,行政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充分利用行政过程积淀的大数据资源,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数据服务,激发市场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国家、社会、市场与个人的良性互动,以期新的商业机会与蓝海的出现和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