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熟人聊天,说起一些带有情绪的东西。
因此本文或许会带有负能量,请自动回避,或者佩戴好盔甲。

虽然动笔前我犹豫是不是要把它写出来,但还是执抝不过真实的自己。尽管也告诫过自己,多写些趣味的文字。但不必一味歌功颂德,强颜形势一片大好。不得不承认,人性的丑陋,原始的欲望,总存在于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或群人身上。
我们聊起过年世味人情。他说:我老家是个很大的村子,每年红白喜事少说有一二十起。在家自然要去帮忙,还要随礼。假若因为有事实在去不了,必然遭人责怪。
我就说:可以人不到礼到啊。
熟人接着说:话是这么说。实际这样做还是不多,不让人理解。
再说,有人家办喜事我去随礼了,可到我儿女上大学结婚对方却不来了。所以,后来女儿出嫁我也没有办酒席。我宁愿随礼,不愿办酒席,省得让大家面临尴尬。
这样的事确实有。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随礼帐薄”。一旦有红白喜事,拿出来参照来该怎样还礼。算计着是否吃亏,一旦预见有吃亏的情况,索性就不去了。
大概这是指一般人情往来。像舅,姨,姑爷这样的亲戚总归不一样了吧?
比如过年春节,几家一同去拜年,在迎客、招呼、饭席上,总能看出一些不同。混得好的,有钱些的,有权势地位的,总比穷亲戚要体面得多,主人也热情得多。问一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
在乡村,一样存在攀比、势利的眼光。与城市相比,过犹不及。大家天天见面,谁家穷谁家富,谁家媳妇偷公公。谁家儿子挣钱多,谁家女儿找了个好家婆。都彼此清楚了解,是见面闲扯的主要内容。
这位熟人又说到至亲的亲戚,乃至兄弟姐妹之间。说他一个姐夫借了他二万块钱,老是拖着不还。这年打算买房子,熟人就以此为借口向他姐夫催要还钱,姐夫的口气生怕另外借钱。实际上我又不缺钱用。不这样,也不知道还钱猴年马月。
这还算好的,总算还了。有的是借钱时低声下气,却把还钱这档事忘到脑后。
熟人说,原本是我接替父亲退休到邮电局上班的。可大哥当兵提前复员,去接了班。我只得到外面混,幸好生意做得还过得去。几十年来,大哥上着班,舒舒服服,每个月都有四五千的工资,可从来不念当初是叫我顶替的情,一点好处也别想沾他的。
我想到小时候,兄弟姐妹很要好,手心手背情深,血浓于水。青少年时期也不错。只是长大后,各自为了生活,淡了许多。
农村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家和万事兴。这都是有十分道理的。相反,兄弟不和不如世人。在乡村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因为金钱相关利益,大打出手,像陌生人一样不相往来。
真的是兄弟靠得住,猪也会上树。
又聊到父母对子女是不是有偏心的情况?他说:真正的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不可能处处一碗水端平。
比如一家子,老大总是沾父母家庭的光多些,做房子结婚找工作大家一齐出力想办法。到了弟妹,大家各忙各,就顾不上了。父母也老了,还得一样尽心来赡养。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有一段就说到父母有没有偏心的故事。有一年中秋节,贾母和众人欢聚要散了时,传来说大老爷不小心崴了脚,贾母急忙派人去问碍不碍事?甚是关切。而对贾政总显严历些。
要我来说,有些人事,相遇发生结果都有它的机缘,不必强求。靠自己才是王道。唯有把自己的一颗心安放好,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身边的人。手捂胸口,面对阳光,无愧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