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到,女儿摔倒后,哭着希望撞到她的哥哥道歉,而我需要面对的是女儿因为期待落空后的伤心、难过、挫败、羞耻、愤怒。
这种落空的感觉,早在孩子是婴儿的时候已经品尝过,离开了子宫中安全而且紧密的保护,婴儿落到了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婴儿心中会产生一种摔落在地的恐惧感,而ta希望感到“双臂环绕”的体验。
因此,当孩子在心理层面的期待(想象)落空时,重要的是要有一双臂膀再次迅速地把ta抱起来,恢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当孩子感到再次被抱持,感到双臂环绕在ta身上,将ta包在里面的时候,ta就会安静下来。
从心理层面来说,所谓倾听就是提供一个“双臂环绕”的环境,“听见”孩子的情绪。这种“双臂环绕”的环境,就是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性环境”。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抱持都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无形中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摔下来的坠落感和失控感。
孩子在遇到挫折后,躲入妈妈的怀中,是ta在面对情感上正在成长的各种冲突,这样的冲突让ta感觉到难以接受,ta需要感到被抱持。ta需要一个环境,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ta能体验ta自身令人恐惧或躲避的部分。
孩子需要感受到妈妈不会“令他们失望”。当然,我们注定会让孩子失望。我仍记得,在她刚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我会倾听她不想去幼儿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同时,我令她失望,因为她的情绪并不是对幼儿园,而是她对我的情绪。
亲密关系之间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我们会希望向对方“卸下”一些过于强大且无法承受的情感,只希望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一起承受,而不是让他们破坏这些情感。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对方接住我们的情感,也就是说,ta能为我保留并保护我的感受,允许我远离这些感受。
此时,提供抱持性的环境对妈妈最大的考验是妈妈自身的冲突和困境。只有充分理解妈妈自身的冲突和困境,首先抱持了自己,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在回顾摔倒事件倾听案例的时候,留意到自己当时内心的冲突——是否要帮助孩子完全她的期待。孩子已经表达了希望对方道歉,这是孩子想出来的办法,我是要让她“失望”吗?我允许自己成为孩子眼中“没用的妈妈”吗?
当我看到自己对于“没用妈妈”的恐惧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需要帮助孩子完成她的期待。转而,我可以抱着孩子,连同她的伤心、难过、挫败、羞耻、愤怒一起拥入怀中。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我们处于情感受挫时,如果能得到一个抱持性环境,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支持与理解,让我们的情绪在这个空间去释放。那么,我们的情绪就会有一个出口。同时,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投射出来的负面信息,如果再把它处理和过滤。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消化,就可以从难受的情绪体验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
在人的一生中,抱持构成了生命体验的基石。
关系的抱持功能不仅提供关心和意义,也提供希望。当我们感到被抱持的时候,我们就能将我们自己导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