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清醒的认知是一件很难的事,当阅读任何人的文字和理论时,保持心的清醒,而不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波澜推动,去随着文字和理论掀动激情,而是看那文字理论要解开的是哪个层面的症结,就会让自己拨除层层观念的枷锁而同时保持心的清晰、宁静、不荡漾。
只有不荡漾的心才能看到究竟而彻底的真实:一切物质世界、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包括自己,(从本来状态来说),都是没有私心的、是天空的云一样的、流水一样的、灯焰一样的:本来空静的,又本来圆满的。清澈认清了这种本来圆满,那将这生命如何去活,也就有了眉目;认清了这种既然本来空静,那这一生也就了然无私求了。认定了既空又满的本来状态,剩下的仅观察身体所处的境遇、家庭、环境是如何的,如果身体受制于环境不能做他人所谓的大事,那就一生做小事,如果不能做他人所谓的小事,那就做那大事,对自心来说,事本身已没有小和大。人类再大的事业无非是国际和平、人类幸福,但也仅仅是处在宇宙的一个尘埃中,哪有什么大呢?刷碗看娃的事再小,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历练、对心的平衡、对另一个生命之树的守护,每一颗心和每一个生命都是大于宇宙的,哪有什么小呢?
人是喜欢追求成功的。而当今人类心里的成功观念往往不是生命的究竟彻底的平衡宁静,而是奇特。也就是说要高于、大于、优越于众人的状态才是成功。比如财富、地位、文凭、知识、甚至贡献,只要自己比自己生命中可比的人优越了,心里就会觉得自己成功了,一旦觉得自己成功了,就会看到其他人时有一种想去教育教育的冲动和看不顺眼的心理障碍。
比如一个大人看到小孩子不会洗脸而哭闹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自己当初做孩子时也是很笨拙的,然后会对着孩子使劲儿的教训乃至谩骂,成人在洗脸这件事上很成功,就会觉得孩子很笨拙。推而广之,一个人很有钱,就会觉得那些比自己钱少的人需要自己教育教育;一个人很有知识,就会觉得知道的少的人需要教育教育;一个人很干净整洁,就会看到比自己肮脏的人需要教育教育……并且这种类型的教育心理一旦遇到自己教育对象并不领情的时候会非常有失落感和失望情绪,乃至生气对教育对象的厌倦。
对于成功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人这种追求比他人“更高一筹”的心态可能会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激情,但也可能会让自己的心进入了对奇特和完满的偏执追求,而不愿再回来,如果回不来,可能会看不清众人和自己的本质面目其实都是空静而已,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金钱、名位、学识、思想、修养乃至一切可衡量的标准都是外于“真实的自己”的外衣。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外衣,真实的自己本来空静,本来圆满,真实的自己不是物质、不是身份、不是思想、不是精神、不是感受、不是意识、不是……不是……
认清真实的自己才知道,那所谓的追求过程和所谓的成功是多么可笑的玩具和游戏。而真正的成功是认出这真实的自己,然后才明白真正成功的事是怎样的面目。成功,不一定在于能看到的事项。但也肯定不是什么都不干懒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