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工作和与父母关系的反向形成;独立与依赖的反向形成;理想化的人格独

工作和与父母关系的反向形成;独立与依赖的反向形成;理想化的人格独

作者: 呼噜娃学精神分析 | 来源:发表于2019-03-15 19:48 被阅读0次

反向形成:我有相反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比如说我明明喜欢一个人,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他,我就采取攻击他的方式。这个在青少年中间反应尤其明显。

洁癖

从表面上看来是过分的爱清洁和排斥脏东西,但是他的潜意识层面是喜欢脏东西。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何有人会喜欢脏东西,其实回归到对婴儿的观察和理解就能明白,如果一个婴儿拉了大小便,如果爸爸妈妈不去管它的话,他可能会玩他的大小便,这就表示人性更深层的东西,我们跟脏东西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是如果遇到要求完美,自己有强迫倾向的妈妈就可能会过于严厉的制止孩子和大小便的接触,然后孩子跟父母这样的状态认同了之后,就会显得过度的爱清洁和排斥脏东西,这也是典型的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在工作上的例子:

一个职员对他的老板过度尊敬,可能是反向形成。他的内心有对这个老板非常反感的情感在,他害怕自己的这个反感冒出来,对自己造成一些现实中的麻烦,所以他用过度尊敬的方式对待他的老板。

即:用过度客气隐藏对一个人的敌意。

一个人在工作中间过度负责任,他是在掩盖自己不负责任的倾向。所以这样的人可能长时间不犯错误,但是一犯错误就可能是个很大的错误。

这个很大的错误可能是他的潜意识里面不负责任的一次性的表达,就是把很多小的不负责任打包一下子释放出来。

父母对孩子的责骂、愤怒、殴打,实际上也是在掩饰对孩子的爱,他担心这种爱会导致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边界丧失,所以用愤怒来保持和孩子的距离。。

过度表达的爱实际上是在掩饰仇恨,愤怒是在掩饰自己跟他人的亲密。

反向形成的原因

1、我没办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

2、我没办法表达我内心情感,虽然我感受到了但是我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情感。

针对使用反向形成的人,使用面质或者解释被他掩饰的那些东西

这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定律:一个人他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度的话,一定是在掩饰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东西。

很多人无法接受自己对父母有很,所以他就把那些负性的情感体验经过改装之后加到好的情感里面,表现出的他对父母亲的过度的爱。

一个人越强调越夸张地宣扬什么东西,一定是他内部越缺少什么东西。即反向形成。

对身外之物的追求的品质越高就代表他神内职务品质越低。一个人越是追求奢侈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人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需要通过外在物质显示自己的地位。

如果一个男人在外面做了什么对不起他老婆的事情,他回家之后会不自觉的对他老婆更好。这也是反向形成。

比如说一个人表现出非常自大,这实际上是对他内心非常自卑的掩饰;同样的,有一些表现出非常的自卑,其实是在对他内心非常自卑的掩饰。

曾奇峰曾对一个人说过:也许你配不上或没资格如此自卑。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的自卑感少很多。原因是“配不上”是对他后面的自大说的,然后自大听了会缩小一点,然后用来掩饰他缩小了的自大的那个自卑,也就不需要那么大了。

反向形成分成意识层面(有意识的口是心非)和潜意识层面(自己都不知道的口是心非:我不敢面对或不愿意面对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然后我表现出来的是跟内心里面的感受完全相反的感受)。

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话: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被需要的

所以我们有意的压制某些东西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而我们有意的提倡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恰好证明,人性中间有相反的东西存在。

比如说我们提倡大公无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很多私欲的东西。

社会的价值观越多元化,越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行为的存在(以法律为前提),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装模作样,不需要过多掩饰内心里面那种想法,因为我们对自己观点、感情的不接纳,有相当一部分是受社会影响的。

一个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他的接纳度应该是更高的。

我们与钱的关系中间也有很多的反向形成。有些人一生忙碌但物质匮乏的人可能会说:我不喜欢钱,太脏。

这也是一种反向形成,这反而表达了他对金钱或物质的渴望,但是他们人格不足以支撑他们有效率的工作,不足以赚到支撑他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这种金钱。

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把他全部的情感和经历都投入到赚钱上面,有可能他们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爱。这是一种补偿,但永远的不可能真正的补偿起来。

反向形成:独立和依赖

一个人格上面不是太独立的人,他们会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敏感,他可能会认为一个简单的建议或一个不是太侵犯他个人边界的行为就可能冒犯了他的边界。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就可能处在一个假性独立的状态,给他什么建议他可能会坚决拒绝,这个是因为他们整个人格还没有足够的独立,所以稍微的侵犯就可能让他们人格崩溃。所以他们就表现出过度独立的样子,这实际上也是发向形成。

越强调自己做主的人,可能他对他人有更多的依赖。


真正独立健康的人格大概是无可无不可的状态,意思就是你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都不足以攻击到我的独立性和我的边界,因为我的人格真正的足够的强大。但是这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种状态。


一个人越抨击某些事情,说明他内心可能越渴望做一些事情。越是反对的,有可能越是被需要的。

相关文章

  • 工作和与父母关系的反向形成;独立与依赖的反向形成;理想化的人格独

    反向形成:我有相反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比如说我明明喜欢一个人,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他,我就采取攻击他的方式。这个...

  •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谈反向形成

    快乐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需要父母期待孩子快乐、甚至要求孩子快乐 反向形成:过度的爱其实在表达过度的恨 分析是具有解...

  • 32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谈反向形成

    曾氏语录: 1. 孩子的快乐应该是孩子本身的事情,如果这个变成了父母的要求,会使快乐变得非常糟糕; -- 论“我对...

  • 反向形成

    越是强烈反对的东西,越是我们需要的。 定律:一个人他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度的话,一定是在掩饰跟他所...

  • 如何检测有没有精神病?

    前文说到了反向形成和回避型人格障碍。说到反向形成,我突然想到了一部电影《烈日灼心》,郭涛和邓超主演的。 主要情节是...

  • 【每日分享】103

    【每日分享】我们为什么要处理与父母的功课? 人格模式显化的最初阶段,是依赖于父母抚养而生存,与父母互动形成的关系和...

  • 防御机制之二反向形成

    今天,继续学习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防御机制之二反向形成。 那么,什么是反向形成呢?也就是说反向形成的定义是什么?...

  • 生活中反向形成的例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有很多反向形成的例子 经常有人说:我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但独立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是他自然生长的...

  •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教程50讲(32)

    第三十二讲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一、曾氏语录 孩子的快乐应该是他本身的事情,如果这个变成了父母...

  • 反向形成--口是心非

    今天在徐珂老师群里看到,有一个学员问老师: 每次悲伤总想通过哭来表达,可是总有个声音不允许我哭,这个声音来自我妈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作和与父母关系的反向形成;独立与依赖的反向形成;理想化的人格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or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