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关键词:分析寓言故事的逻辑·大蚂蚁移山精神的颂歌和反讽
1.这是选自列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理,所以寓言故事本身逻辑是否真实其实不必过于追究。比如愚公提出移山,按照常识来说这是很不让人理解为很不现实的一件事,可是他一提众人却纷纷表示赞同,甚至六七岁的小孩也跟着去做。仅仅只有妻子一个人提出质疑,这根本不符合事实。另外,按照愚公的逻辑,子子孙孙不断去移山,文中说他们一年才往返一次。如果子子孙孙都去这么做,难道不要下地干活吗?粮食从何而来?生计都不顾了吗?这明显不符合现实逻辑。但是这些都不要紧,因为文本重在说理,而不是叙述一个故事。
2.文本重在通过愚公及其乡人展现那种执著坚韧的精神。同时,愚公的一番话语也体现出其智慧。其实愚公一点都不愚,他非常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也能一直坚持下去。在他面前,河曲的智叟都显得顽固而缺乏真正的智慧。这就好像在告诉我们,有时候聪敏的人不一定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不能尽信他人,而要认真独立思考,方能坚守自己。
3.看了孙教授的分析,不禁心里竖起大姆指,怎么能分析得如此到位呢。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一、首先是关于我提到的愚公与智叟的取名上。从坚信人的精神力量这一点讲,愚公是很有智慧的,可以称得上“智”,叫他“愚”似乎贬义,但又称“公”,又为褒义,歌颂与反讽的对立统一。与愚公相对比,智叟是鼠目寸光的,(注意这个用词多么准确)他应该叫愚公,可反而叫他智叟。智为褒义,叟却隐含贬义,这也是反讽和歌颂的对立统一。从这个人物取名中包含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讽喻。
二、故事情节设计背后的逻辑:作者没有把愚公的理论付诸实践,以愚公孙辈移山的实践来证明其正确,说明作者意识到愚公的移山壮志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他的胜利不是实践,而是精神。最后是天帝被感动把命令大力士搬走山。这说明,故事的主旨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的顽强意志。
三、作者设计移走大山的是一个名叫夸蛾式的家族。夸蛾是大蚂蚁。那么文本寓意乃是对大蚂蚁搬山精神的颂歌。
四、还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都体现出我们民族对和大自然拼搏的精神的歌颂。
孙教授真正是从故事怎么写出发去分析文本的深刻内涵。首先这是说理,这我也读出来了。那么接着要思考说什么理,怎么说这个理的,我就分析不出来,完全有点懵的样子,感觉人物就是那样设定的,滑行在人物语言,人物衬托这些表面上,找不到形式上的点。孙教授从文本情节的构成、人物名字等去分析,非常厉害,非常精准!坚持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