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不久刚换了新工作,周末的时候和朋友闲聊说:“这毕业才不到一年时间,工作已经换了好几回,倒不是觉得有多么辛苦,只是那种打心眼里发出的不喜欢没热情,太像一条等死的咸鱼。
本是想从好友那得到一丝鼓励,结果好友发来一个微信定位,是距离我好几千公里之外的一个南方城市。我十分惊讶,毕竟上一个周周末我两还在一块吃饭来着。
来不及我打完字,好友的语音就发了过来。她说:我也一直以为我会在教育行业继续待着,每天与一群小学生打着交道,改着作业,偶尔用专业理论与难缠的家长怼一怼。但你知道的,工作这种事情,目的都是一样的,但工资的背后却是不同的内容。我也想清楚了,我确实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老师这样的工作,所以我这次南下,是做好了准备来试错的。
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既有羡慕又有担心。毕竟毕了业的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负一切责任,而对于刚刚毕业每个月交着不低的房租却拿着低廉薪水的我们来说,这样的试错成本着实容易让人止步不前。
2
想到这里,心里不免觉得有些遗憾。回忆起当年读大学的日子,每天的生活无非是踩着点上课,一手撑着手机一手赶着乏味的作业,期末的时候再熬个夜应付完考试就算大功告成。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时间过得真是浪费,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持有的观念也是有一些偏差的。
当时在我们院里有一个南方姑娘,长相清丽,看起来像是不爱说话的模样,这是当年大一新生做自我介绍时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因为不在一个专业,平时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安静漂亮是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个姑娘的印象彻底发生了变化。
有天我和一个舍友在食堂吃饭,两人占了一张四人位的桌子,正是吃饭高峰期,拼桌这种事情发生的就非常自然。
但她和往常拼桌的同学不同的是,她坐下以后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她问:“你们都是陕西人吗?我是xx的,你们去过xx吗?”
舍友是个十分内向的女孩子,看起来没有搭话的意思。为了不免尴尬,我就跟这个女生聊了起来。
吃罢饭,那一次发生得突然却并不唐突的谈话也就结束了。我自己倒没觉得什么,只记得室友当时问我说:刚刚和你聊天那个女生,你们互相认识吗?她怎么那么主动啊,真是奇怪。
说实话,我和那个女孩,只是偶尔上课路上会遇到,但彼此从未打过招呼,名字记得都很模糊,谈不上认识,我接了话,只是单纯觉得不说话气氛可能就太尴尬了。
3
但有趣的是,我因为那一次“被搭话”,对那个来自南方某地的女孩子的关注莫名多了起来。
xx(女孩名字)报名参加广播站了;xx进了校报记者团了;还是xx她正在学生会忙着呢……
耳边忽然经常能听到这个女生的消息,也常常在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现场看到她的身影,有时是光鲜亮丽的支持人,有时是幕后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总之,哪里有活动,哪里她都是直接参与者。
坦白说,心里是羡慕的,但这种羡慕,一直都只存在于思想层面上,做了实际行动上的矮子。也许是因为自卑吧,现在已经深挖不到究竟了。
不论当时的我心里的想法究竟如何,但面对各种各样放在眼前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犹豫中还是悄悄错过了。
4
机缘巧合的是,我在大二下半学期,因为一篇文章进了我们学校的记者团,也第一次和那个忙碌的女孩子有了正面的交集。
往后两年大学生活,我还是日复一日的过着按部就班的散漫生活,偶尔做个采访,写写报道;与此同时,那个一直忙碌的女孩子也还是在她的轨道上匆匆运行着,依旧会用最开始的热情不断尝试别的事情。
但因为交集并不很多,我和这个女生的关系仅限于朋友圈里点个赞,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非常亲密的朋友,所以毕业之后的事情所知甚少。
直到有一天,看到她在朋友圈晒出和男友在德国度假的合照,我顺手点了赞。随后在这条朋友圈的评论中大概了解到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那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状态,她现在是一名旅行分享师,主要工作就是背起双肩包走世界,开发出好玩有趣的旅行线路。
这样的生活,对于每天对着boss黑脸,每个月听着房东催房租的我们绝大数人来说,距离有些遥远。经不住美照诱惑,我还是好奇的点开了对话框。
她说:其实她的生活也没有旁人看起来那么光鲜,她一个人在非洲跑线路的时候累的挪不动脚,但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再也起不来了。
工资也不高,就是普通一线白领的平均水平,吃喝足够,和富裕距离并不近。但说真心话,我每天都过得比较开心,看过的风景很美,遇到的人很有趣,我很感谢我曾经的所有尝试,是那些不同的工作体验让我选择了我现在的工作,我很知足。
5
聊罢还是会忍不住感慨,假如当年的我多尝试一些事情,现在是不是有更多的想法和选择呢?但假如这个词眼,的确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现在的阶段,唯有迈步向前,才可能收获更多的可能。
大学,其实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隐形较量。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始至终为一个目标竭尽全力,蓄势待发;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愿意在这片没有方向的汪洋里使劲折腾,最终找到自己的灯塔;而有些人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不愿意做出任何尝试,只是任意漂浮,最终失去所有上岸的机会。
等到这场较量结束,毕业的哨声一响才发现,自己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一张单薄的毕业证书,被“211,985”优先的重量死死地压在了最下方,动弹不得。
于是,一地鸡毛的生活迅速拉开序幕,唯能做的,就是先蹲在地上将散落的鸡毛一根根捡起,用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扎成一把漂亮的鸡毛掸子。
写到这儿,频繁换工作的心结忽然全部解开,唯来者之可追,共勉。
尚在大学的你,多尝试,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