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3.儒:“学习、社交、接纳”新三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第一段的这句话,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分析了学习之乐的三个层面。第一句话讲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乐趣,第二句话讲社交,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话讲的是通过学习提高了道德修养的乐趣,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能不生嫌隙,接纳对方。
孔子自己非常好学,他自己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此外,他推崇的孔文子,喜爱的颜回,也都非常好学。他曾经这样教育子路:仁、智、信、直、勇、刚,这些都是优秀的品德,但如果不通过学习圣人之道加以规范,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流弊,有优秀的品德为基础,再通过学习加以规范才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儒家经常用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学》上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业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象牙和玉石都是宝贝,但还需要通过切磋琢磨,使他们更加宝贵。比喻即使非常优秀的人,也需要通过学习完善他的人生境界。
儒家虽然也同意“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但也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单单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要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真正的爱好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两个重点,一是有教无类,一是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就是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案。
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压制威权,只有善意的幽默和提醒;父母不一定是成功人士,而且也不会用自己的理想来要求子女和他们保持同一的高度;父母更不会用其他孩子的长处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短处,而是因势利导,人尽其才,各安其分。
孔子乐学不过告诉我们,学习要以兴趣为向导才能够持久。现代的家长,更多的采用灌输和填充的方式给孩子提供学习条件,而没能真正能刺激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又怎能责怪孩子不上进呢?中国从应试教育打拼出来的家长自身就已将学习视为畏途,成年后不再有任何学习的意愿意愿,却把学习的“皮球”踢给后代,一方面继续重复自己的儿时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大加挞伐。像这样的教育怪圈,若不能从家长自身的认识上去突破,家庭教育素质的,春天不会到来。
孔门三乐中,第二乐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学习,谈的是君子之交,套用到孩子身上,就是如何给孩子寻找合适的伙伴,同学少年如何相处。学会社交,学会集体中生活真是“独二代”们需要大力培养的能力。
第三乐,通过学习使自己境界得到提高,境界的提高一定会增加心的宽度和广度,这和心理学上最讲究的“认识自己,接纳他人”是一致的。家长要善于反思家庭教育,要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包括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最完美的,他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都是可以展现的,也包括同意孩子有和自己不一样的观念、立场,甚至人生。
4.道:行不言之教,主动地无为
孔子门庭有三乐,老子门庭同样有三乐。
常枞与老子的故事。
我们看常枞第一乐里,说的是路过故乡的时候应该下车,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不要忘本。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饮水思源”,都与这段问答有关。为什么?用个摩登的话语就是“感恩的心”,感父母的恩,感乡亲的恩,感故乡的恩。所以,古人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后都想着回馈故乡,铺路修桥、出资办学……其中体现的就是这段文化的精神。
在看第二乐,常枞说的是见到高大的树应该快步向前表示敬意,老子马上领会到,这是教育他要敬老。我们看到老人家,看到长者,为什么要向他们致以敬意呢?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经验……以及综合以上种种而形成的“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无需多言,光是跟随身旁,就有许多受用。
最后一乐,常枞用舌头与牙齿的存亡作比喻,老子又一次领会了这是教育他处世之道。纵观老子为后世留下的五千言,我们很能看到他对“以柔克刚”的心得,可以说老子将这句话体会之深。
常枞和老子,三问三答,言词都很简单,但常枞说:“普天之下所有事情的道理都在里面了。”这段问答,虽然落实为言语,但在言语背后包含着无限的意蕴,这就是道家的特色,言简意赅,意味深远。有时候,老子甚至主张不说话,他告诉我们,“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勉强作为,应该根据自然规律行事,主动的无为:什么时候该工作,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该休息……都要按照自然规律来,这样才能提升效率,自由自在,所以道家思想其实是积极的。“行不言之教”,也不说也不是什么话都不说,而是言传、身教应该并举,很多时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孔子看到,天地运行依旧,化生依旧,以至于感叹道:“我也不想说话了,实际上孔子的教育有很多是不言之教,六经之中师叔饰演叫礼乐,易春秋是生胶,都需要身体力行,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书数全都需要身体力行。
在道家看来,应该以历史的发展观看待世界,不能机械地继承前人的言论。孔子接受了老子的批评,并且赞扬老子为“游龙”,老子也很尊重孔子,说孔子好比“凤凰”。
这些都是“行不言之教”的绝妙注解。现在家长每天对孩子女发的指令太多,不仅失去权威,更令孩子反感,假如说的没有效果,何必去说呢?
在求知上,庄子认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随无限的知识来使自己折磨自己。当然庄子并不是劝人不要学习了,而是说,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完善自身的人格,合乎自然之道。
道家和儒家,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儒家努力,道家自然;儒家继承,道家发展;儒家取证,道家曰返……了解道家的教学思想,可以增长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在。
【收获感悟】
儒家三乐,道家三乐,都充满了智慧。我们努力而广泛的学习,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修养,增长我们的眼界,也拓宽我们的思路。
学习经典,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