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达到精熟水平?
看似简单明了的任务,通常涉及一系列技能的复杂整合。在学术情境下,学生要达到精熟水平,首先需要掌握成分技能,然后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这些技能。精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初始阶段,学生处于无意识无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掌握某个领域的技能,也没有充分的知识来告知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步达到有意识无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因而知道自己需要去学习哪些知识。随着精熟水平的发展,他们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有意识有能力阶段。此时,学生们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具备了充足的能力,但做事还需要深思熟虑、谨慎行动。最后,随着学生们达到精熟的最高水平,他们就进入了无意识有能力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他们对本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自然运用已经高度自动化、本能化,不再需要意识来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但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如果把知识分成组块,就难于把技能分解给学生看。其次,教师常常无意中省略一些解题的步骤,或者会采用简单方法解题,而学生却不能进行这样的跳跃性思维。第三,教师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非常高,因此会低估学生学习或完成同样任务的时间,最后,教师能够熟练地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关技能的迁移,因而往往会高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高估、教学容量过大,教学过程太快、过度使用PPT而忽略了黑板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中无法帮助学生学习达到精熟水平的原因。)比如,教师说,把菜炒熟出锅即可;加适量调味品……这些对专家来说是很简单但对新手而言是很难简单实现的。
教师因为自身的专长,则会出现教学盲点,为降低专家盲点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充分关注三个因素,1)获得关键的成分技能;2)练习有效地整合成分技能;3)知道何时运用所学技能。
如果学生缺乏关键的成分技能,或者没有很好地掌握成分技能,他们的任务完成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一项技能一般包含若干成分技能。因而专家必须对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新手在哪些成分技能上较弱或者又说缺失,并跟踪分析这些技能的缺乏对被试表现的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加以分析,考虑是让新手单独练习,还是整体任务练习,或者二者的整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因为,对于还处于无意识无能力的新手,单一练习是非常必要有效的,而对于高于该阶段的学生,单一练习将成为学习的阻碍。这也是在一个班级人数较大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例题、课堂检测练习,加以单一或整体任务练习比较困难的地方。
学生掌握 了各成分技能,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完成复杂任务。整合成分技能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有自身的要求。教师必须知道,学生仅仅完成了单一任务,而如果直接进入复杂任务或多重任务,就会超负荷,增加整体认知负荷,也就增加了压力,从而加大错误率,达不到高预期。教师就不应该对学生持有不现实的高预期。如何实现有效整合呢?研究证明,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每次只关注一项技能。或者前期给予一些解答的实例,再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支架式教学,能够暂时缓解学生的认知负荷,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某些特定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练习次数要有合理的预期。)
精熟既需要掌握相关成分技能,又需要对这些成分技能的成功整合。但精熟还需要学生知道何时、何地运用所学的东西。如果学生获得了某些技能,但不知道这些技能的适用条件,他们就无法运用所学技能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乃至在任务情境中用错技能。
把在一个情境中习得的技能(或知识、策略、方法、习惯)运用到另一个新的情境中去,这叫做迁移。如果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相似,就叫近迁移,反之则叫远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远迁移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用于课堂之外。但是,学生并不常常能成功迁移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原因有很多。首先,他们可能把知识和当初习得这些知识的情境联系得过于紧密,以至于没有想到把它运用到该情境之外,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到情境之外。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专门化或者情境依赖性。第二,学生不能迁移所学知识、技能或已有经验,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不知道到底为何要这样做。对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提炼思维结构图或者总结归纳,抽象出概念,有助于学生把经验型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最初的学习情境之外,并根据新的情境条件调整策略。类似地,如果学生有机会再多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也会大大降低知识的情境依存性,增强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研究还表明,系统的对比,亦即让学生比较、对比不同的问题、案例和场景,也能促进学习的迁移。最后,研究表明,来自教师的微小提示也能促进迁移。
帮助学生精熟的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一是分解复杂任务,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成分技能,并诊断出学生的薄弱技能。具体是1)克服教师的专家盲点;2)让班级中优等生帮助分解任务,因为他们一般处于有意识有能力的状态,与教师相比,他们可能更清楚地哪些是必要的成分技能。3)与同事商讨。因为也许同事与你的专家盲点不同,他们能够帮助里找出缺失的成分技能。也可以和同事分享教学大纲、作业安排、评分标准。4)寻求学科外人士的帮助。一个聪明、有洞察力但不具备你所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或盲点的人,能帮助你找出自己无意中忽略或跳过的重要成分技能或知识。5)参阅各种教育资料。也就是多读一些本学科教学的期刊杂志。6)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任务的关键方面。告知学生重点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让他们清楚知道你的教学目标和作业的主要方面。另外,给出任务表现的具体评分标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认知资源集中于学习目标上。7)诊断薄弱或缺失的成分技能。可以考虑在学期初进行一次诊断性测验或布置一次作业。通过各种持续不断的分析获得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设计教学,强化学生的关键技能,改善下一轮的教学。8)针对薄弱或缺失的成分技能进行专项练习。一旦确定了学生缺少哪些重要技能,你就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单独练习这些技能。
二是发展流畅性和促进整合的策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实现,1)通过充分练习发展流畅性;2)暂时限定任务的范围;3)在评分标准中明确包含技能整合。
三是促进迁移的策略。具体方法有1)讨论应用的条件;2)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运用技能和知识;3)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原理;4)运用比较,帮助学生识别深层结构;5)指定情境,要求学生辨别应该使用何种知识或技能;6)指定某种知识或技能,要求学生识别其运用情境;7)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做出提示。
学习想要达到精熟水平,必须先掌握一整套成分技能,然后练习其整合作用,使之达到运用的流畅化和自动化,最后还需要理解所学技能的运用条件和情境。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学在练习中习得,并不断加以强化。(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其中某些方面,必须完整呈现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