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此刻,2020年6月的纽约,因为疫情和种族事件的影响一片混乱,昔日的活力与匆忙交错的人群不见了踪影,白天的时代广场安静整洁,晚上的警车和救护车鸣笛声撕裂街巷。真实世界里的人们关起门来万物不得近身,而媒体和社交ID后的嘴脸们口沫横飞剑拔弩张,幸好AR环境下对喷不需要戴口罩。而我,躲起来看了几个30年前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故事。
有时候不得不说是有点神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频繁发生彼此相关联的事情,在十几年前,人们管这个叫缘分,而现在叫用户导向大数据。
最近总是悄悄在脑子里想“归宿”这个事情,也许是在纽约的时间有点长,也许是18岁以后头一次有机会和爸妈住了几个月,一直回避的话题也不知不觉往心里走了。然而不管是注定还是被安排,仿佛被读心了一般,竟然一个礼拜内不同场景机缘巧合先后看了张曼玉的4部电影,几乎都是1990年的片子,几乎都有纽约,也几乎都关乎了漂泊。
我是港片的狂热爱好者,小时候的香港电影给了我无数的憧憬,也爱极了粤语里烟火气浓厚的小调调。对于张曼玉,印象却只停留在《新龙门客栈》的跋扈老板娘和《阮玲玉》里的传奇明星。然而谁会想到,在一个此时如魔幻现实主义般的2020年的纽约,下着雨的夜晚里,我遇见了30年前的她,和在1990年里,那些个爱恨交织,热烈疯狂,骄傲倔强,又漂泊找寻的女子的故事。我肯定,这是缘分。
故事要从这三部并不常见的电影说起:
§ 《人在纽约》1990,又名Full Moon in New York, 导演:关锦鹏,主演: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
§ 《客途秋恨》1990,又名Song of the Exile,导演:许鞍华,主演:陆小芬,张曼玉
§ 《爱在别乡的季节》1990,又名Farewell China, 导演:罗卓瑶,主演:张曼玉,梁家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41e10206e7697ea6.jpg)
《人在纽约》讲的是80年代三个分别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女子,不打不相识的聚在了纽约。大陆的赵红(斯琴高娃饰)嫁给了曼哈顿的华裔中产,生活文化的不同和对仍在国内的母亲的思念,让赵红和丈夫之间有了小小的苦恼;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饰)随国民党高官的父亲到了纽约,是个自由又洒脱的舞台剧演员。她认真的试镜一匹马,在舞台上四肢着地拉着主人走,被告知“Miss Wong, be sad but not desperate” (听到这句不知为何无比心疼,原来一张不同面孔的拼尽全力在有人看来总是带着些desperate的底色么?);她自信的试镜麦克白夫人,用吕后的故事反击导演对“亚洲脸如何饰演麦克白夫人”的刁难。她是那样的游刃有余和随性自由,然而却在得知相依多年的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后对其的虚伪无法接受;香港来的李凤娇(张曼玉饰)同开餐馆的父亲在唐人街多年,独立精明,买楼投资,在感情和取向上依然寻寻觅觅。而她的餐馆“湖南园”便成了三个女人的相交点,喝着酒吃着鸭头,在迷惘和未知的前行路上短暂的相互温暖。
这是三部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真挚又大胆,充满了隐喻和探索。它跨越了东西方,联接了陆港台,隐忍的表达了历史的伤痛与不需和解的共存,也抛出了女性视角下两性和同性关系的红苹果。从没想过这三位女演员有同台的一天,而演绎出来的直率可爱和坚强让女性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和魅力。张曼玉更是凭此片获得了第26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a7c2e038f3669755.jpg)
《客途秋恨》其实和纽约没有直接的联系,说的是成长在澳门的一直不喜欢母亲的女儿在成年之后,从英国回到香港,跟随本是日本人的母亲回日本探亲,才了解了其几十年来嫁到异国的不易和委屈,自己也决定离开英国留在香港陪伴母亲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895c824f6e5f52b0.jpg)
《爱在别乡的季节》里80年代的李红在美国签证被拒了数次后终于通过,暂别丈夫和孩子准备在美国打拼。数年后当丈夫赵南生(梁家辉饰)终于也来到美国历尽艰辛找到她时,却在满怀期待的第二天清晨,发现李红已经疯癫, 并死在了发病妻子的铁锥下。至此,两人最终都被这座城市彻底改变,并永远留在了纽约。讽刺的是,无论是李红还是赵南生在撑不下去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家人都不约而同的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冲动回来,无论如何要留在那里”。心酸和悲凉的故事里,只剩电影的名字还留了一丝温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e96cceafec76a1de.jpg)
我不知道当时的张曼玉是怎样的想法,会在同一年里拍了3部类似题材的作品。而她本人也是生在香港,8岁时随家人移民英国,又在18岁回到了香港发展。在1990年时,26岁风光正盛的Maggie也许并没有经历过移居海外的华人的挣扎,但青年时期和家人在英国十几年的时光难免看到了长辈和周围人在中年的心酸境遇同晚年后对故土的遥远牵挂。
张曼玉将这三个并无关系的故事通过自己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而同时处在了90年的前一年那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将那种从最初对未来的憧憬希冀,过程中的勇敢的抗争不放弃,到造化弄人的心酸无奈至最后的妥协,融合在了颇具时代特性的大背景下,实在是讽刺又带着或浓或淡的悲凉。
然,你看这30年前的故事,熟悉么?看这一幕幕,签证被拒,嫁给中产,看似荣光衣锦还乡,表面平等的机会争夺,亲友百般期盼的要留下来,这是30年前的旧黄历,还是昨天今日仍在上演的现代戏?经过了整整30年的发展与变革,故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泛黄的故事怎还是等不到个结局。
最残忍的是,每个人站在当时的时代里,都会暗暗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是那个异类,可以凭借着个人的本领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和着些许的狠心和冷酷走出那个诅咒。曲折辗转了30年再回头望,那曾经被一代人记录下的对改变的渴望和呐喊,依旧熟悉的让人绝望。
时间来到了1996年,立志要做那个香港人的广州妹李翘和把未婚妻接到香港安家的天津人黎小军,终于在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里,并肩相遇在纽约的街头。Damn it, 又是纽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1112f7901531f3b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3321/c1ff5fc3319866e2.jpg)
好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所背负的物质沉重在后面的几十年里慢慢减轻,就像李红在最后一次面对准备拒绝她的签证官时所说,他们那一带人被时代耽搁的太多太多了。今天经济和物质水平的飞速提升让再次来到他乡的年轻人更加自信和轻松,离乡也已然成了A,B,C,D中一个寻常的选择而已,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某国梦。而另一条看不清的路也许要走的更久些。
从公寓的窗户望出去,夜里的布鲁克林大桥安安静静的30年没有变,对岸隐隐的火光跳动。好像又听到了赵红,黄雄屏和李凤娇漫天飞雪中在天台上摔碎酒杯的声音,听到了她们肆意的唱着《绿岛小夜曲》,《踏浪》和《祝福》。
彼时,日子虽苦,可两岸三地的人心很暖;彼时,更好的生活虽在他乡,却时刻盼望着总有一日,可以衣锦还乡见爹娘。
此时,仍是想家。
“思乡起,祖先坚心离唐山,不知离乡背景是安怎?”
“心疑虑能圆满?这种异乡与咱无同款。”
P.S. 小彩蛋,《客途秋恨》最早是首南音粤曲,哥哥张国荣也曾唱过,而其词的开头部分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经典桥段:“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