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个成语叫“道貌岸然”,现在虽然是贬义词,但最早的时候它是褒义词,意思是,得道之人有一种“道貌”,也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怎么来的?就是修炼仁义礼智信修出来的。五台山戒坛上有一副对联,对联中写到:“地君亲师,大恩难报;仁义礼智信,至德当修。”所以,道家也肯定仁义礼智信的修炼。而且,你最后修成的道德,也要通过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来体现,只有行为才能代表你的境界,而不是言语的表达。
表达不出来也不要紧,因为表达需要文字般若,就算你没有文字般若,只要有承载道德的行为,也足以证明自己的境界。所以,不能否定具体的行为,而要用道的智慧去观照行为,同时用行为来支撑你的智慧。换句话说,超越后的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外在表现。所以,它们两者是不能偏废的,有点像福德和功德。
允许信仰者追求福德福报,但那是在明心见性之前,明心见性之后,信仰者就不会求这些东西了。但是,即使不求,他们也会俱足福德福报。
为什么?因为不修德不可能了道,修道必须修德——过去有“三千功德”的说法——而德又必然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之中,所以,通过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明道了。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明道了,他就必然有很好的德行,而有德之人必有福,所以,他也必然俱足福报和福德。大德之所以能赢得千古敬仰,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德行,德行让他俱足了福报和福德,有很好的善缘。这时,很多人都愿意接触他、帮助他,他就容易把真理传播出去。
传播是需要善缘的,所谓的善缘,就是一种很好的缘分,也是一种对你有所帮助的外在条件。儒释道都讲究广结善缘,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历史上有很多大德能够通因缘,他们已经超越了因缘。他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在利众,因此不求善缘而自然善缘俱足,也就不需要专门去广结善缘。这样的人,只要活着,就会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我心中,他们比高僧更加伟大。
对于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在这里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仁义礼智信修得不够,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圆满。其中,仁对应肝,仁心修得很好时,肝脏就会很好,三魂七魄中的魂也会非常饱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仁德不够,就会很容易生气,老是生气,就会肝气不舒、肝气郁滞,严重时肝区还会疼痛。
至于义,它对应的是肺,老祖宗认为义修得很好、很讲义气时,肺也会很好。肺还代表什么?代表“金木水火土”中的金,金掌管体魄。体魄好的人,身体就很好。《水浒传》中有很多人都很讲义气,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身强体健。所以,“义好肺就好”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那礼好又会怎么样?礼修得好,心就会很好。这个“心好”,指的是心宽、心大。养成送礼的习惯,而且礼尚往来,他的心就会慢慢受到影响,一般不会很小。所以,礼的修炼有益于心。
心代表火。智代表肾,肾水合一,肾代表水。
所以,如果一个人很聪明,知识渊博、意志坚定,就说明他的肾很好。不过,你一定要明白,这个肾——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肾——不是器官意义上的肾脏,而是一种先天之气,属于一种功能。
最后是信,信很好时,脾就会很好,脾代表大地,因此信对应大地。为什么信代表大地?你想想看,我们播下苹果的种子,大地会长出什么?肯定是苹果,所以大地特别守信。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它认为人的德行对应五脏六腑,修道者必须修炼人格和道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也得到圆满。这就是“身心皆修”的理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不认可。
比如,科学家现在才发现情志对健康的巨大影响,而中国的老祖宗早就有“仁者寿”的说法,认为有仁心的、憨厚的人能长寿,刻薄的人会短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传承。
《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雪漠智言智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