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jì)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存在是混合的、混沌的,它是先天地而生的。天地、宇宙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它是自生的、本有的,不需要依托什么条件。而这个“物”就是人类最大的秘密,也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永恒。
这一章老子指出:永恒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混沌的、先天地而生的存在。这种永恒就是“道”。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功能性存在,不是一种主观性存在,也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和边际。独立存在,从来不会改变。因为它不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本自具足,不依托任何条件而存在。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周行”,循环往复,无处不在;“不殆”,永不懈怠。只要有万物,就有道。道是永远蒸蒸日上的永恒的河流。
“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天下万物都源于道,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勉强称之为大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一种说不清的境界,这种境界大到什么地步呢?大到无边无际,没有极限,像流水一样消逝,永不停歇。
“逝曰远”,“远”指的是辽阔、没有边际,甚至遥不可及。
“远曰反”,虽然遥不可及,但又很容易回到本源。无论放得多么开,哪怕无穷开、无穷辽阔,甚至漫无边际、都要回归本源,要收得回来,永远不离本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道大”,宇宙万物是由道所生,所以说“道大”。“天大”的意思是,指道之大,充满了整个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大”,也就是充满我们的生活的这个空间,最后体现在人身上。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中有四大”,“域中”指道永恒的本然存在,所以不是“宇宙”应该是“法界”。
人在四大中,占其中一成。老子很了不起,他把人抬到了与天地自然同等的位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是道家对我们目前生存的自然的表述,“人法地”则是所有人类都依托于大地的法则而生存,假如违反了大地法则,就没有办法生存。
“地法天”,我们生存的大自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则来运行。
“天法道”,宇宙也要按照大道的法则来运行。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是修道中经常谈到的平常心。它是一种自然而然、无执无为的境界,远离很多人为的东西。“自”有点像释迦牟尼所说的“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中的“我”,是一种本我的存在;“然”是无为境界中的一种智慧呈现。
【小结】在天地宇宙存在之前,就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着,它无形无状、无边无际,在它周而复始、永不懈怠的运行中,生成了万物。
老子发现了它,却并不知道它的名字,为了便于表述,就勉强称之为“大道”。大道遍布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最后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
法界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必须遵循大地的发展规律而生存;我们生存的大自然(地)必须遵循宇宙的法则来运行;宇宙也要按照大道的法则来运行;道效法于自然规律。
所以,修道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悟道心得】
道虽然是无形无相的,但它却创造了有形有色的万物。宇宙物质世界就是道创造的一件伟大作品,而天、地、人是这件作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于是可以说,道将它的无形无状转化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
立足于天地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天地万有都能在一刹那间被纳入心中。但是,不管天地也好,还是人也好,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发展,否则就会招来灾难和灭亡。
自然界有平衡法则、因果法则。吃亏是福,吃苦是德。平常多吃点亏,多吃点苦,让他多得一点,自己少得一点,自己多做一些,让他人少干一些。这既是人格,也是风格,看似吃亏,却另有所得。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傻人有傻福。
修行就要落实在一个“舍”字上,舍去名利、舍去恩怨、舍去烦恼、舍去自我,修得一颗平常心。
写于2021年5月4日武昌到荆州的列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