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侠之大者”的曹操和袁绍--读《论三国人物》

“侠之大者”的曹操和袁绍--读《论三国人物》

作者: 易小加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14:36 被阅读16次
    论三国人物.jpg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对“侠”的定义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

    但如果说曹操是侠,袁绍是侠,孙坚是侠,刘备也是侠,你会不会觉得是谁又在那里胡扯三国了?

    的确,水煮三国、闲话三国、戏说三国等各种以三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曾充斥网络;卑鄙圣人、军师联盟等三国同人作品,也不断让我们改变着对三国人物的人设;当然要说起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颠覆,七分虚三分实的《三国演义》何尝又不是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

    《论三国人物》是一本从“侠”的身份角度作为切入点,去重新论述三国人物的作品,但绝不是娱乐性的演义戏说,而是很严肃的历史考证。

    本书的作者方诗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19年出生的他曾师从我们熟悉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因《三国演义》七分虚三分实,所以顾颉刚先生曾设想过,是否可以从真实历史的角度,写一部全新的《三国演义》,但终因工程太为浩大而未开始。

    方先生由此受到启发,将演义上面的这些英雄人物,根据史料逐个还原他们的真实面目。数年下来,以人物为中心,用散论的形式写了数十篇,汇聚起来便成了今天的这本《论三国人物》。

    读方先生的书,可以让你对三国中的一些人物产生全新的认识,揭开历史的疑云和迷雾,发现历史背后的那些人物更为真实的形象。

    当然这种形象比之演义中已经被脸谱化的那些,要丰满和复杂的多,就比如鲁肃在演义中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史载其却是善骑射,力气大的能以弓箭射穿盾牌;群雄逐鹿中原时,刘备则以“勇”而著称于世;而提起曹操和袁绍,那却是“侠之大者”!

    所谓“侠”,也算是我们一种特有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侠”的出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种“侠”的境界,也很让我们神往。事实上的“侠”并没有这么单纯,而常常会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否则如司马迁等史学家也就不会给他们单独做“游侠列传”了。

    曹操和袁绍都是游侠。在成为“腐朽”的统治者之前,他们也都曾经有过很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而奋斗。那就是“救时难而济同类”,这是游侠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就意味着是要铲除社会灾难的根源,也就是掌握朝政的宦官集团,以解救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这在当时应该算是很高的道德和抱负标准了。

    要知道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从出身上来讲,曹操应该是属于宦官阵营的,那怎么就会得到反宦官力量的重视和信任,并参与了诛杀宦官的斗争呢?这除了曹操本人“侠”的性格外,关键还在于他有一个亲密的战友,那就是袁绍。

    袁绍号称四世三公之家族,但也有自己的遗憾,因为其属于庶出,家族地位并不高,嫡出的从弟袁术曾怒称之为“家奴”,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倒也不全是胡说。之所以袁绍能够在家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反宦官政治集团的代表,那也是有过人之处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绍的侠义之名。在党锢之祸时,袁绍曾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和藏匿了很多被迫害的党人。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时其也面临着内部家族的极大压力,及外部权势熏天宦官集团的重重威胁。但袁绍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坚决的把这事情做了下去。就凭这点,就不输后世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大侠。袁绍最终也赢得了各路游侠和豪杰的信赖,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如张邈、许攸、丁冲之类志气相投的人,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小圈子。

    “游侠”经历积攒的名声和交往的人,都成为袁绍和曹操后来发家的班底。比如许攸就是左右官渡之战最终结果的关键性人物。此前读历史我并不是很理解,许攸为什么能够让曹操倒履相迎,如此之重视。读此书之后便会明白,一是私交甚早,年轻的时候就有过在一起战斗的亲密关系;二是既然大家都这么互相了解,曹操自然知道许攸对于袁绍以及自己的意义所在。

    除了零星几个类似袁绍和曹操去偷人家新娘或真或假的故事,历史上他们之间那段生活的资料并不多,但一群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想必也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

    最终虽在袁绍领导下诛灭了宦官集团,但成果却落到了凉州董卓的手里,这对袁绍和曹操来说,当然是不甘心。袁绍和许攸投奔冀州另做他图,曹操暂且在董卓手下隐忍。后来的很多故事《三国演义》中有很详细的描写,后来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大家又站在了一起。

    蜜月总是短暂的,随着各自势力的扩张,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也渐渐出现了矛盾,兖州应该算是曹袁关系的转折点。兖州对曹操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其发家之地,所以当兖州被吕布夺取、曹操几乎面临绝境的时候,袁绍出手解了曹操之围。或许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在此达到了顶峰,但袁绍解围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培植一个竞争对手,而是想借此控制曹操。而曹操又岂是为人所控的那种,曹袁的矛盾终于爆发拿到了台面上。

    随着各自势力和地盘的不断扩张,利益未免相互影响,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官渡之战算是两个人矛盾的终结,曾经如胶似漆的亲密伙伴,终于兵戎相见。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并借此扫平了北方,而袁绍却因此在忧愤中而死。

    后世对于官渡之战的分析和研究者很多,很多人会从袁绍的性格弱点上来讲述失败的必然性,但作者方先生认为,通常大家都会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袁绍内部两个集团的矛盾和火并。

    内部矛盾,这是那个年代各个政治集团永远的一个心病。就拿后来的三国来说,蜀汉的内部荆州、益州等各集团之间的矛盾网上有过很多分析,诸葛亮六出岐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想通过战争把矛盾向外转移。孙吴与吴郡四姓、会稽四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而曹魏的内部更为复杂,最终第一个灭亡被司马家取得了天下。可见在那个时代,地方豪族世家,始终是困扰各方统治者的一个大问题。

    当时袁绍的手下也有两个集团,其一是以许攸、郭图等人为首的颍川集团,另外一个是以审配、张郃等人为首的本地河北集团。许攸在前方跟着袁绍打仗,审配在后方却“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最终导致许攸叛逃。左右战局的还有袁绍的另外一员大将张郃,这也是三国演义中数得上号的重量级人物,因其属于河北集团,却被颍川集团的郭图排斥和攻击,也导致其临阵投降了曹操。袁绍死后这两个集团还不消停,继续死磕到底并最终导致了冀州袁氏集团的覆灭。

    我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战场之上更是存在着赢家通吃的原则,袁绍的失败让他身上的那些缺点在后世不断被放大,成为经验与教训被后人传说。但回到当时官渡之战之前的那个点上,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其实也存在很多偶然性因素。从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来看,如果不是一些偶发因素,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就连曹操本人,也对战争的胜利心里没有底。

    所以尽管袁绍是失败者,但在方先生眼里,袁绍其实是和曹操同一类的人,都属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

    本书由70个篇章组成,曹操和袁绍相关的章节便占了24篇,可见作者对该话题的偏爱。另外对于袁术与孙坚、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周瑜与孙权等人物及其之间关系,作者也都有着很多精彩的论述。

    当然读《论三国人物》,并不是仅仅是重新认识那些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固化的三国人物形象,更是要学习一种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老一辈的历史学家,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其严谨的论证态度,对于人物的考据决不因为某处描述和记载而下定论,而是要参考其他作品的描写以及当时环境的具体情况反复去论证。

    本书另一亮点就是对于人物的引出及其考证的切入点很新颖,比如谈曹操和袁绍,就从“游侠”的角度展开话题,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实事求是的讲,这本书想读懂并不容易,相反书中还有大量直接引用了史书的描述,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阅读时难免会有几分吃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侠之大者”的曹操和袁绍--读《论三国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eh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