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
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我曾把生活的乐趣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么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
学习是一种创造型快乐,而看美剧,当然是一种消费型快乐了。所以小嘉体会到的,正是消费型快乐过后所产生的空虚感。
可是,明明我们知道创造型快乐更好,却为什么不能从事创造型快乐呢?
原因是: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的快乐。
如果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讲到这里,我想对“场”做一个更精确的总结: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在这个假设里,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写字间是和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
你到了被假设为工作场所的空间,自然就表现出工作的样子;反之,如果你在家或宿舍,要让自己好好工作,就要付出几倍的心理努力,也未必能够实现。
我在浙江大学当老师的几年中,就曾观察到一个现象:学霸都是成群结队的,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而成绩不那么理想,拖延严重的学生,则喜欢猫在宿舍里。
我们不能断定这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所在的“场”与学习效果好坏是相关的。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是“场”,也知道了“场”怎么影响我们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该怎么在生活中应用各种“场”。
养一个自己的“场”
要想用好“场”,我们先要弄清“场”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它自然也会暗示你努力工作。
“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了: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所以,“场”这个东西并不玄虚。
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场”到底是什么?
它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
如果你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变成了能调动和激发大象的“场”,这里就成为了存储你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