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 刚走出社会的时候,其实对家里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所以第一次出远门结果 4 年后才回家,前面 10 多年也是如此,几乎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其实在外面的时候,看到电视或电影里面温馨的画面,就会勾起自己去想父母,那时候总在想,为何我的父母不能和谐相处呢,总是要吵吵闹闹的,所以在家里根本就感觉不到家的温暖。自然自己就不想回家了,那个时候对父母是有些成见的,后来慢慢明白,父母能给的就是这些了,要求他们太多,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所以就能接纳这种现状了。
虽然能接纳,但时不时心情不好的时候,依然会心理有烦躁的时候,自己去分析一下,接纳父母的情况,能让自己内心变得平和一些,但是要解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想来想去只有自己成为爱,多多的付出,也不求回报的付出,才能去影响和改善关系,否则只是能够缓解与父母的关系。一心只想到付出,就不会有什么期待,没有期待就不会产生心理波动,自然就能和父母相处得更好。
以前听到一种观点,只有自己被滋养了,溢出来的爱才是不求回报的,当然这个观点没问题。问题是我们从小就缺乏爱,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要先被滋养到,那么就会对别人有所期待,期待别人的爱,当别人给不了你期望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波动,就会有“受害者”的心态出现!
所以,让自己成为爱的付出者,多多付出,对别人没有期待的时候,自然别人就会回馈于你,那么自然就会内心丰盛。我们不需要陷入,我缺啥,就要先得到啥才能去付出。需要换个思路来,缺啥就付出啥,自然而然就能吸引过来了,关于人际关系是如此,金钱也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想明白道理了,接下来如何落地实施更重要!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