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爹爹沿着老家的马路散步,突然,墙上的一幅画映入眼帘,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在仙风道骨的老子旁边,从右到左竖着写了三列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文字是有力量的,忍不住默默在心中念了好几遍。
我曾困惑,我甚忧虑,我亦曾惧怕,很清楚这些体验带给我的可怕感受,特别是惧怕,吓得瞬间没有力量,动弹不得。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我为何困惑?为何忧虑?为何惧怕?皆因不知,不仁,不勇。
有一个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
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起心动念决定了你是谁,在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出现了负面情绪,都是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别无他法,只有向内求,勇于面对自己,修正自己,才能慢慢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