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伪需求”? 做产品或做工具,经常碰到“伪需求”的问题,其实业界早有定论,用户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有两个流行的著名故事,第一个故事,在汽车出现之前,福特去调研用户,众多用户表示“我们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第二个故事,大学城边酒店林立,竞争激烈,其中一家的酒店老板开始用户调研,每当学生来开房就去攀谈一番,很多同学告诉老板,学校里教室紧张,必须带着女同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认真复习以备考试,老板得到了用户的反馈,马上行动,开始把房间改造成自习室,拆掉了最重要的床,腾出空间摆上桌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改造之后,门可罗雀,只能关张大吉。
用户需求并不等于产品需求,用户所表达的需求,都是受自身的背景限制,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例如汽车发明之前的用户,受视野限制,他能想象的方案就是更快的马车,其关键字不在马车,而在“更快”,“更快”就是核心诉求。其二,用户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能说出真实的动机,表达出很多正确而无用的愿望,在我司做工具的过程中,也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用户往往说有了这个功能就好了,就规范了,但是工具上线之后,发现根本没人用。 Y理论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提到了“Y理论”,将需求分析的过程形象化为“Y”,

用户需求是从用户的角度,提出的愿望,肯定说真实的,但是从产品的角度,必须要多问几个Why?忽略用户给出的解决方案,深挖出用户的真实动机,结合产品自身的定位和动机,转换为产品的需求(1-2的过程)。用户说“我需要一个梯子”,那么真实需求并不是梯子,而是用户需要上二楼,如果给用户一个电梯,用户可能更满意。做工具的真实场景中,用户今天要求加一个字段,明天要求加一个属性,工具就应该考虑增加“用户自定义字段”的功能了。 在Y理论的底层,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个模型大家都熟悉,代表人性的需要,任何产品需求出来,都需要审视一下,是否满足目标用户的基本动机,一个例子,企鹅公司曾经也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故事是这样的,在某新版本QQ更新到苹果商店后,遭到了疯狂的低评价,但该版本其实没有什么致命的功能缺陷,分析了一下原因之后居然是:该版本的QQ登录后不会在对方消息中显示“Iphone用户登录”,让用户失去了“尊重需求”,人家好不容易买了个Iphone,要显示一下身份的时候忽然发现在别人看来和普通手机上QQ一样了,任何产品和工具,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要有动力来使用产品,因此精准找准用户,明确使用场景,确定用户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并不存在那么多“伪需求”,缺乏的是对需求的深挖和正确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