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居留卫国时,有次在击磬作乐,一个背草包的人从门前过,正好听见了清亮的磬声。
“听这敲磬的声音,是有心要别人欣赏的吧。”背草包的人说道,“把这磬敲得当当响,好像在说:‘没人知道我呀,没人知道我呀!’岂不有些可鄙么。
“没人知道自己,也就罢了,何必如此使劲地去求呢?不是有两句这样的歌谣么:
河水深,过河不怕打湿身;河水干,扎起裤脚走浅滩。
也不看看现在是一河什么样的水,就值得你这样舍生忘死地想去投入么?”
“他也太武断了。”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说道,“不过,若要我去说服他,只怕也难呢。”
后记:
“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意思是说:水浅就撩起衣裳过去,水深撩衣裳没用,就穿着过去算了。
孔子击磬的时间大致在他自卫返鲁的前几年,即鲁哀公六年至十一年间(公元前489—484年)。此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卫出公辄在位,而其父蒯聩则淹留在外不得立,君臣名分不正,孔子不愿去蹚这潭“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浑水,所以每日无所事事,以“六艺”授徒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荷蒉者,既能听懂孔子的击磬音乐中流露出的救世之志和“人不知已”的意思,又能熟练运用《诗》中章句来阐述处世之道、劝谏孔子,确实是一个高人隐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