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阅读时间。
我希望她快点读完睡觉,女儿磨磨唧唧不愿行动。
“我们刚才不是说好,现在开始阅读吗?”我温柔的劝导。
“我就是不想读,好难啊。”女儿开始逃避。
“没事儿,你看昨天我们表现的都很好,今天继续加油啊!”我继续自己的鼓励。
“不行,不想读书”,女儿一脸坚决的抗拒。
我的好言相劝没有丝毫效果,心里的情绪开始累积,说话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怎么回事啊?说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执行呢?”我提高了自己的声调。
“就是不想读书”,女儿也是一脸委屈。
两人的交锋开始充满火药味。
“妈妈,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读书?”女儿生气的问。
“读书时你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没有能力行万里路的时候,读书时最好的选择!”没有选择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我用自己的方式解释道。
……
02
中间是与孩子的各种纠结问答,孩子委屈,我也难过。
冷静了一会,我忽然想到自己的目标是想让孩子读书,而我现在做的是什么事情嘞?争执,引发情绪,对我的目标毫无帮助。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跳出刚才的状态,换位思考一下,孩子的立场。
每天除了上课,还需要在学习上有额外的阅读,作为家长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其实孩子的接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从心里不愿意接受,那家长在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守着一个皮囊,没有灵魂的傀儡罢了。
抛开情绪,我询问孩子对阅读的态度。
孩子说,喜欢读书,只是大量的拼读,自己觉得好难。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人们在面对自己不认识的事物存在本能的畏惧。可能孩子在面对的时候,表现的更真诚,大人在面对的时候更善于隐藏自己。
03
“宝贝儿,妈妈和你讲一下,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也很难受,像你读的这种文字,我也读的好痛苦,你知道吗?”我装着痛苦的样子回忆。
“真的吗?妈妈,你们小时候也读书。”大宝儿一听,我小时候也要读书,她的情绪缓和了,觉得原来不是她这样。看着什么都会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啊!
跟着我的话题,孩子完成了阅读目标。
在沟通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观点不同,争执时常发生。可是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传递信息,而不是发泄各自的情绪。
如果想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效果,请先学会共情,这样你们才会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思考问题。
共情,才是沟通的良药。
老公推门进啦,问我们读书怎样了?
我看了一眼生气的女儿,酝酿了半天,说,嗯,大宝儿刚才读了一篇文章可快了,时间是有三分钟。(事实是,磕磕巴巴十分钟)
孩子看到我的态度缓和了,又直接表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