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想减肥,自己开始了慢跑,从高中的跑八百米后差点眼前一黑差点昏在厕所到大四毕业时能跑10公里,慢慢地在微博上发现有凌云健身、体态大师等在分享健身视频和知识,但始终只是一块一块的,无法系统学到,只能一点一点地收集。
之后,冒出了各种大V、各种运动软件。去年,兴起了跑马热,出现大大小小的线上减脂营,网络上的健身知识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因为资金紧张,我没有报,只能筛选自认为靠谱的大V,认真研究他们分享的文章,积极地看各种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好文”。
模仿着练,模仿着吃,结果就是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大腿肥肉变得难看、经期每个月都比上月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来两次的状况,于是,去年的冬天就开始怀疑自己收集的信息,自暴自弃,加上身体对最心爱的跑步也有了些说不清的疲惫,整个人身心都自废的感觉,任肚子上的肉一层层堆积,也当作“命该如此”。
今年年初,备考公务员的时候,看到可能性推理题目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迷惑选项,有“诉诸权威”、“偷换概念”、“类比不当”等等,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所收集的关于食物的GI、短时间间歇无氧运动对身体的良性影响、运动后拉伸等等信息之中有部分是对的话,我之前实践的失败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对的信息不成系统,没有搞清楚先后轻重,没有真正去学好背后的原理,而是一味盲目地看了一篇新文就修改方案。
微信上各种火热转载的文章往往为了噱头会加大篇幅强调文中想说的那个信息点,把阅读者都预先设定为做错的那一方,忽略了其他差异因素。这样的侧重容易使阅读者看完后直接将自己代入那个做错的角色,慌张不已,第二天立马做出改正,但是,这中间,漏了很重要的几个环节,比如评估自己的状况是不是真的跟文中说的状况一样,造成现状的关键原因是否真的在于文中说的这点,还有就是,文中说的错误的点,有没有可能在另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搞清楚原理才能判断清楚。
我反思了自己的情况,终于发现自己的这个问题,刚好手头有点存款,身边没有认识的靠谱私教,在观察某个线上教练两个月后,就决定报名,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学点系统的理论和适合自己的方法,以后终生受益。但是,可能教练倾向用大白话来讲解,而且更多地注重执行,所以其实学到的不多,更多的是坚持,监督力度也不大,美名其曰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对自己负责。
终于有一次,提到了“周期性训练原则”的概念,我上知乎搜了一下,便发现了一个很烧脑的回答,他自己的公众号叫“变态大师”,他在某个问题的回答中就提到目前很多健身大号在文章中特意倾斜重心阐述信息的情况,并且详细举例,看完之后,我只能说,我还需要多多学习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看那些每天一发的大号文章,把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也往身上代入,路还很长,好好走吧。
有人说,离开学校后,真正带走的才是教育留给你的宝藏,感谢这么多年读书学到的这点自我判断、自学和自省能力,虽然不强,但是至少让我这个在次次失败过后,还能发现问题,仍像俄罗斯娃娃一样弹起来继续求知继续深挖继续尝试,果然,健身得先健脑!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闲余都在刷手机,有人觉得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但是我却发现在宝贵的微光角落,有些公众号潜心做起了深度长文,比如有一篇跟专业相关的文章,来自数据玩家公众号(我没收钱,只是分享),开头就说明了文章偏长,而我,完整扫一遍需要半个小时,但是由于对我意义非凡,我看了三遍,每次看结合目前的工作都想到了一些被忽略的点和做得需要改善的点,最后一遍才能看懂文字理清思路整理成笔记以便日后反复运用消化,同时划出自己今后个人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
我觉得吧,进步,更需要的是专业化、深度化,“烧脑”才是正餐,鸡汤、反鸡汤这些将不再是营养主力了,只能是一时的热门话题,而非可创新的经典,心理疲惫身体乏力的时候可以加点调调味滋润一下,但是常喝还多喝可不行,会上火的,小心口腔溃疡!
(注: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俺向你伸出了华丽丽的爪子==-
我,尽力地想留下当温热杯里的咖啡渍。如果你也一样,
欢迎关注公众号“年轻的墓志铭”。
奔着什么活?奔着尽头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