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接到老师的电话,根据老师的指导,我写作了一篇文章,我将内容大体整理如下。
一、任务的产生
李院长说,要注意任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1)素养-观念-问题-任务。(2)任务-问题-观念-素养。这两个内容,一定要整理清晰。备课前,就要思考,这节课我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大概念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任务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思考,任务解决了什么问题,践行了什么观念,培养了学生哪种素养。
李院长的这番话,让我有一种很惭愧的感觉。我此前看见的语文课文,一直是知识点、练习题、答题方法,考试成绩。比如说,我只是会单纯整理字词、文章结构、重点字词、课后练习等基础内容,但是现在我在语文备课之中看见了素养,看见了情境,看见了任务,看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观察的视角
在这次的探索之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绘画的时间花的比较多,指导的精度不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多角度观察。大部分学生,都是正面看看,侧面看看,进行了简单角度的切换。俯视、仰视、360度的观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我现在的做法,让学生有了多角度观察的意识,但是并没有培养多角度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角度,也可以是本节课的一个很好的能力培养点。
三、策略性知识
这节课之中,让我感觉开心的是我终于了解了KUD教学中的D。所谓的D就是DO,策略性知识和技巧性知识。我发现,当进行大任务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的学生不会写生字,他们就查字典。有的同学不会表达,我就引导他们模仿课文中的段落。有的同学不会绘画,我就教他们观察具体的图形。学生有了这些资源之后,就大大减轻了难度,能更好的学习。
正确理解策略性知识。我发现有的同学,做事情安排不科学,我觉得这是一个策略性的问题。李院长说,这是思路的问题。所谓的策略,就是方法的组合。他用足球,给我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停球的方式很多,进行的方式也有很多。足球运动员,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一种停球的技巧和一种进球的技巧进行组合,这样就形成了策略。
四、学生画出来
我讲解《画杨桃》一课时,让学生亲自画了一下杨桃,我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趣味。李院长说,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趣味性的问题。当学生亲自经历的时候,他们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惊喜是学生难以在阅读之中获取的。让学生亲自经历,学生就能更好地把知识进行内化。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更加深入的思考。一位同学绘制的是电脑,电脑由厚变薄,这是学生画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当学生亲自观察之后,他们就能开始新的思考。当学生有了基础的思考以后,他们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学生的成绩
在进行大任务研究之前,我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成绩会不会变差。但是当我进行了大任务的尝试以后,我忽然间有了胆量,我比较明确,学生的成绩应该会更好。
1、课堂上的精力集中。一上课,我就给了学生明确的任务,学生们带着任务学习,性质高昂,十分开心,上课的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非常好,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任务前的过关训练。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再进行任务之前,让学生完成了基础训练,进行过关测试。因为课堂注意力集中,学生还有感兴趣的任务要去做,他们完成的非常好。
3、任务中的综合运用。本次的任务之一,是学生绘制杨桃,并且概括课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是强化了学习的。而且,学生们为了完成概括,要会写字词,理解课文,学会表达。几乎做到了能力和成绩的双重提高。
六、差异是资源
李院长说,差异化就是我们的资源。此前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很贫穷的学校,但是现在我逐渐明白,差异化本身就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很大的资源。
差异化的职能。为了进行任务学习,同学们进行了小组合作。纪律组长,技术组长,评价组长,进度组长。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分工,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在小组之中的角色。这样,小组的纪律得到了维护,大家的愿意得到了尊重,学习的效果得到了保障。
差异化的观察。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观察。我讲解课文的时候,采用的资源是水杯,正面有字,反面没有字。学生们的观察就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了,有的同学观察电脑,有的同学观察门,有的同学观察橡皮,有的同学观察家长。学生们,从自己的观察视角画出了自己看见的,说出了自己想说的,非常理想。
差异化的思考。学生观察、思考、绘画、写作、表达,这些角度全是在思维的框架下完成的。每个同学在这个过程之中,都在不断聚集资源,进行创作。
七、跨学科教学
这次课堂之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美术上花的时间比较多,我可以跟美术老师进行合作。结果,我在美术课上,恰巧看到了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我想,如果这张手抄报,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的绘画方法,语文老师指导内容和表达,可能学习效率会更更高,同学们跨学科完成了内容。
李院长说,其实不仅是语文、美术。在图形之中,还有数学的思维。图形和功能的内容,也可以得到训练。李院长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很多地方老师是包班上课的,他们一直在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我可以展开想象,进行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我相信老师们会乐于做的。
八、验证了一句话
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体意思是,采用大概念教学,家长更加能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我跟一位家长交流,“回家后,问问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家长问了孩子以后跟我回复,他说:“孩子说,学了多个角度看问题,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效果不同。同时橡皮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不一样。然后孩子很兴奋地跟她展示了自己的发现。”
家长的回复让我意识到,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后,他们确实可以做到知识的迁移。以往孩子回家后,会告诉家长自己学了第几课,然后会做什么作业。但是,今天他们理解了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效果有了很好的提升。
九、跟以往有不同
学生说,这样的课堂他们会充满期待。以往的高兴,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老师们的表现可能会让学生比较开心,但是下课后的作业仍然会让学生感觉有写乏味。但是,现在有所的不同,学生们在课上开心学习,课下进行测试的时候,他们学习很认真。测试之后的任务会让他们充满期待,而任务的成果又让他们产生成就。学生们在一堂课上进行了学习,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