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郝晓东院长关于《教学勇气》的分享,让我对帕尔默先生的著作有了深刻认识。
郝院长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让我对本书阐述的观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面对着课堂上存在的教学困境:孩子们在课堂上要么表现是无精打采,死气沉沉,一言不发,要么就是争论时喋喋不休,面红耳赤。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是——教师与职业、知识、儿童的分离。
这种恐惧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所谓封闭性的恐惧就是与她人,与学科,与职业的分离;而开放性的恐惧,带给我们向外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直视恐惧却又通过不断努力超越恐惧,最后超越恐惧,走出恐惧。
问题背后的根源,远的不说了,就说现代社会下人的自我迷失吧。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被现代科技把控着。走在大街上被现代音响,各种广告强行剥夺了静静思考的时间,手机更是无时无刻不控制着我们,我们听歌,学习,刷抖音,看微博,阅读头条,我们一刻也不能歇着,闲下来的我们更恐慌。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操纵着手机,其实我们被现代化的工具所操控而不得所知。
我们很少有时间回过头去,看看来时的路,想想接下来的事,就是这样被推着,裹着往前走。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忘了最初的目标和使命。而作为在体质内的教师,我们被分数、职称、评奖等裹挟着,培养出整齐划一的人才,他们刷题第一,分数第一,却缺少创造性。
1.在我的生命中,前期的求学之路,因为家庭贫困,我是极度自卑的。上学时都很少逛街,因为穿的过于朴实,害怕售货员的冷言冷语。最初走上工作岗位,因为自己教学上不自信,特别害怕面对灵的,不知道该如何沟通,害怕彼此的沉默,更讨厌没话找话的尴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方法,专业的成长,内心的丰盈,知道自己的追求,外在的环境,其他人的眼光也就不在乎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不在恐惧权威了。能在他们面前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了。说话做事,也不在瞻前顾后,怕这怕那的了。也敢坚持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并因为我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
2.面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改革,我也总是害怕自己被落下,寻找各种培训机会,学习关于统编教材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在课堂上实践。
3.喜欢课堂上和孩子们思维碰撞出火花时的感觉,但现在孩子们不爱发言,没了之前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感。我也在试图通过对话,了解他们现在的真实想法,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孩子们认识到课堂上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和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