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上高二的女儿问我有没有读过余华写的《文诚》这本书。
女儿之所以问我,大概以为我这个多年的语文老师,爱读书、爱写作,平时总是一副博览群书的模样,想必像余华这样有名作家的作品,肯定读过,即使没读过,最起码也是知晓的。
我让女儿失望了。余华的《文诚》这本书,别说读了,就连书名都没听过。余华是我熟悉的作家,也是我喜欢的作家,早在多年前上学期间,我就读过他的作品集。其中的一些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余华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写作个性,以及冷峻文字中所蕴藏的思想,让我有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而让我对余华作品生发出喜欢的情绪,还是在我读了他的代表作《活着》以后。这本书对我而言,让我在主人公福贵一生跌宕起伏的悲惨命运中,有了对人生的思索,尤其是对生死这样大命题的。
女儿对我没有读过余华的《文诚》这本书,感到疑惑。不过,借她这个开启的话题,我趁机给她大谈特谈余华的《活着》,继而又是《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女儿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不过,我的一番夸夸其谈,还是引起她对余华作品的兴趣。
很惭愧,我爱读书的好习惯,以及家里诸多藏书,没有熏陶出女儿读书兴趣。为此,我反思了许久,不得其解。不过,没有读书好习惯的女儿,倒是学校里的文化课学得呱呱叫,数理化不差,语文英语也是拿手。中考的时候,语文考了110分(满分120),成绩竟然是全县第一名,让我这个一向对她语文学习不认同的语文老师,大大地吃了一惊。
上了高中后,女儿学习的压力大了许多,估计在老师的建议要求下,她开始主动向我讨论一些书目,并且也慢慢地阅读一些书籍。但她的阅读取向,和我还是大大地不一样,甚至让我不屑。女儿对我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大都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她所喜欢的书,在我的眼里,没有多少精神营养,最多也就是消闲取乐。想想看,迄今为止,我们父女俩能共同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
看女儿今晚对余华的书籍感兴趣了,赶紧把我书柜里珍藏的《活着》拿出来,极力推荐。看着女儿欣然接受我给她推荐的这本书,我的心里,有了一种莫名的欢喜。
女儿回她房间写作业去了。我急忙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余华的《文诚》。果然有这本书,是余华最新的作品。在我的阅读印象中,余华好像最近这些年没有出过新作品了。
由此看来,我还是孤陋寡闻了。天下的书何其多,只怪我仅仅读了其中的那么一点点。趁着新奇劲,赶紧到淘宝网下单,买下这本书。我想,最好的结果是,我看完书,女儿也接着看,然后我俩一起探讨。
若是如此那样,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