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有一个德国摄影师Bernd,2002年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第二年,他来到上海。走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他在各个角落——货车底下、路边石头上、工地砖头上、公园长椅、肉铺的猪肉边、菜市场的南瓜上、超市的购物车上——都能看到打盹儿乃至打鼾的中国人。Bernd用相机拍下了这些在吵杂公众场所里仍能以各式各样的姿态安然睡着的中国人。在离开中国后,他把在上海拍摄的700多张“睡照”建了一个网站,网站名叫“睡觉的中国人”。中国人千奇百怪的街头睡姿,无论条件多恶劣都可以秒睡,这种随遇而安的状态让Bernd着迷,他从未在德国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报摊亭里睡,在公园假山上睡,枕着砖头睡,枕着南瓜睡,陪着猪肉睡,在玩具车上趴着睡,在盛放水产的红色大盆子里睡……天地为床,想睡就睡。不仅一个人睡,还有不少照片是群睡,一群陌生人互不干扰地一起睡,不是亲人或朋友,却在梦乡中互相亲密依偎。有张照片是两个男人在一个公园的跷跷板上各睡一端,他们俩身高体重都差不多,刚好保持住了跷跷板的平衡,看起来有一种奇妙的韵律感。许多高难度的睡姿,不知入睡的人困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的体力和精神应该已经消耗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

我打量着照片上这些入睡的中国人,感受到的并不是东方的超然与安静,这些入睡的中国人,固然是灵活的、适应能力极强的,但同时也是极度疲惫的人,否则,他们怎么可能随时随地掸下灰就能睡着?谁都想有舒适的睡眠条件,有干净的床垫和枕头,可是照片上的许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了这种随意抛掷街头的睡觉方式。这不应该被解读为“接纳与包容”的东方禅学态度,而其实是艰苦生活对一个人的磨损与压榨。
好好观察一下照片中的入睡者,从穿着和随身物品来看,他们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草根阶层,他们身上好像都散发着一种风尘仆仆的气息。Bernd镜头对准的这些中国人,是农民工、保安、司机、老城的居民、甚至边缘化人群。正是这些公众场合打瞌睡的平凡人,正因为他们那些支离破碎的睡眠,才构成了城市日复一复的高速发展吧?
这里,那里,他们闷声不吭,他们和衣躺下,他们蜷缩一团,他们睡着了。
一个人在睡眠中,就像是在他母亲的胎中,被七层皮包住,受着黑暗的保护。他们在小憩中可以暂时逃离生活的艰辛,他们借梦境可以游离于现实的世界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