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识记
今天这一部分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为什么明明背的很熟的东西,在练习和考试中却写错或者写不出来。原来是那些记忆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没有理解记忆。书中告诉我们:牢记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善于教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即在深入思考事实、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记忆。理解和熟记结合的越好,知识就学得越自觉,学生也就越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一点也的确如此,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上来说是头疼的内容,读不懂,背不过,不会用等等,其实最终都会归结在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内容。以《论语十二章》为例,课堂上积极思考,跟着老师学习的同学,课下背诵的时间很短,而且重点字词知识点只需要做好复习,就可以轻松掌握,但对于学困生来说,读都是问题,更别说背诵了,理解了的同学一个早自习20—30分钟,背完了所有的内容,他大概用两三个早自习也背不过,背过做题也不会用。而这部分理解了的同学再遇到课外内容时他会把课内所学迁移运用到课外,可以读懂未学过的文言文,语文能力也在这种理解—识记—6运用中得以提升。
首次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原来有好多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如预习。一直以来,我都会教学生从课后字词,练习册预习题目入手预习课文,而在后面的检查中也发现存在错误问题。很多同学的预习停留在抄写一些资料上的知识,完成字词的注音释义,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学习并未带来多大好处,反而助长了错误的认知。例如“滑稽”一词,许多人很容易写错,预习作业交上来纠正过的还是错的,与其这样,不如在课堂第一次会教会他们。还有“落”,是上下结构,好多同学会写成左右结构,就是因为第一次学习这个字时没有保证写对,所以后面一直错到现在,有些同学还会一直错下去。还有家长错误认知,我孩子底子薄,提前学习了相关内容,后面就不吃力了,殊不知这样做让孩子失去了第一次理解学习教材的机会,失去了最近发展区的机会,一直在安全区,没有了挑战。
家庭作业检查也给了我方向。我的语文作业:预习作业和练习册,今天看来好多做错了,课堂抽时间来做,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作业该是分层的,而不是一刀切。每节课“草稿本”练习,更容易看到学生的现状,以便及时的改进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