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5)

《随园诗话》通注(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4-15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一·五】

 落第诗,唐人极多。本朝程鱼门云:“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陈梅岑云:“得原有命他休问,壮不如人后可知。”家香亭云:“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又云:“愁看僮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王菊庄云:“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皆可与唐人颉颃。然读姚武功云:“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则爽然若失矣。读唐青臣云:“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则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辞更写公卿卷,恰是难修骨肉书。”“失意,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南渡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俱妙。

落第,音luò dì,指科举时代考试不中。古代科举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也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第:等第,名次。唐·白居易《送常秀才下第东归》诗:“寒食看花眼,春风落第心。”元·曾瑞《留鞋记》楔子:“人都道我落第无颜,羞归乡里,那知就中自有缘故。”《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

程鱼门,即程晋芳(1718—1784),初名廷璜,字鱼门,号蕺园,歙县岑山渡(属安徽)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由内阁中书改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被举荐纂修四库全书。家世业盐于淮扬,殷富。曾购书5万卷,召缀学之士于家共同探讨。好施与。与商盘、袁枚相唱和,并与吴敬梓交谊深厚。晚年与朱筠、戴震游。著述甚丰,著有《蕺园诗》30卷、《勉和斋文》10卷等。

陈梅岑,即陈熙(生卒年不详),字梅岑。秀水(今嘉兴秀水)人。国学生议叙,官安徽、河南州判,历官至府同知。袁枚诗弟子,有诗名。《乾嘉诗坛点将录》时,把他誉为“赛仁贵”,名列第四十二。晚年随儿子陈景蕃生活江苏通州的掘港。为沈复《水绘园图册》题跋时已八十四岁。有《腾啸轩诗集》。按:陈景蕃,乾隆五十六年(1791)出任江苏通州丰利场大使,两年后又转任掘港场大使,一直至嘉庆八年(1803)。

香亭,即袁树(1730—?),字豆村,号香亭。浙江钱塘人。袁枚堂弟(袁枚叔父袁鸿之子)。袁枚嗣子袁通生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肇庆知府。工诗画,精鉴别。有《红豆村人诗稿》。

王菊庄,即王金英(生卒年不详),字澹人,号菊庄。江宁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有《冷香山馆诗稿》。

附:清·王金英《被放后出都》:枕上南柯梦未成,满天落叶赋长征。亲朋共怅登程日,乡国先传下第名。萧瑟芦汀霜雁影,迢遥柳陌晚鸦情。可怜寒气深于水,独自垂鞭款段行。

颉颃,音xié háng,亦作“颉亢”。释义:1、鸟上下飞、向上向下飞。《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汉·司马相如《凤求凰》:“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2、引申为雀跃貌。《骈体文钞》卷二二引《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迁荡阴 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3、谓不相上下,相抗衡。《晋书·文苑传序》:“潘(潘岳)、夏(夏侯湛)连辉,颉颃名辈。”清·刘大櫆《<见吾轩诗集>序》:“中畯乃独得雄直之气,以与古之作者相颉亢。”4、引申为较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5、刚直不屈貌。宋·陆游《叹老》诗:“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凭陵意颉颃。”6、谓傲视。《后汉书·吴祐史弼等传论》:“史弼颉颃严吏,终全平原之党。”7、谓奇怪之辞,游移不定之辞。《文选·扬雄<解嘲>》:“是故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李善注引苏林曰:“颉颃,奇怪之辞也。”《汉书·扬雄传下》作“颉亢”。颜师古注:“颉亢,上下不定也。”

姚武功,即姚合(777—843),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唐代名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

附:唐·姚合《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深碛路移唯马觉,断蓬风起与雕平。烟生远戍侵云色,冰叠黄河长雪声。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燕然山,音yān rán shān,释义:1、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2、代指征战对象。因汉武帝时有燕然山之战及东汉时期打败北匈奴的燕然勒功,所以代表中国与外敌关系里的征战对象。唐·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诗:“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登科记,音dēng kē jì,始于唐,名“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录”,登科录详载进士诸科、制科、拔萃科之人数及省元、状元之姓名。元代则载登第人数与蒙古、汉人状元姓名。明则登第人数、会元、状元姓名皆载。清代登科录,实为殿试文件之汇编,亦称“殿试录”,首列“玉音”,即由礼部题请皇帝派出殿试执事官员,如读卷、提调等官衔名,并御制策题;次“恩荣及第”,即殿试传制唱名、张挂黄榜、赐宴礼部、赐状元及诸进士衣物银两等先后日期;又次为一甲三名对策文卷,一、二、三甲进士姓名、籍贯、年岁、出生月日、三代、妻氏、曾经某科乡会试名次等。

唐青臣,原书标点用了人名号,但清代诗人中未见其人。所引的诗“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与唐代诗人潘图的作品《末秋到家》内容基本雷同:“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另,上文已经引用了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从行文惯例而言,下面的引文也应该是唐代作品才合适。故此,笔者认为,原书标点错误了,将“唐朝”的“唐”字理解为姓氏了。

潘图(生卒年不详),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代诗人。文宗开成元年(836)作《刘源墓志》。武宗会昌三年(843)归宜春,卢肇有诗相送。曾登进士第,年代不详。事迹据《登科记考》卷二七及卢肇诗。《全唐诗》存诗1首。

附:唐·潘图《末秋到家》: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

雅,音yǎ,此处的雅字,不是文雅、雅致的意思,而是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宋·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诗:“博士雅好饮,空山谁兴娱。”《明史》:“帝雅重瑞名。”

惬,音qiè,释义:1、满足,畅快。《说文》:“愜,快也。”《汉书·文帝纪》:“未有愜志。”如:惬意。惬心。惬志(满意)。惬怀。2、恰当,合乎。《世说新语·文学》:“思意不惬。”又如:惬当。惬情。词惬事当。

公车,音gōng chē,释义:1、君主的兵车。《诗·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郑玄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孔颖达疏:“公之兵车有千乘矣。”2、官车《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郑玄注:“公,犹官也。”《后汉书·霍谞传》:“服阙,公车徵,再迁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唐·元结《黍官引》诗:“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3、汉代官署名。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汉书·丁鸿传》:“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李贤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伏望诏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诣公车对策;如司马光、苏辙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4、举人应试。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明·王晫《今世说·雅量》:“(李梦兰)弱冠举孝廉,公车不第,策蹇南归,务益砥砺读书。” 5、借指应试的举子。《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闱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华山,音huà shān,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华山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乡,音xiāng,释义:1、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2、行政区域名,亦指自己成长的地方或祖籍。上古时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乡引申出“乡邑”的含义,并成为行政区域名。《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注:万二千五百家。《广雅》:“十邑为乡。”后人考证,三千六百家为一乡。现代的“乡”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亦指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

南渡,音nán dù,释义:1、渡水而南。2、衣冠南渡,即史称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指中原政权的两次南迁。一般认为,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因为战乱、政局动乱,中原政权中心曾经迁移到南方。第一次是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五胡乱华,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西晋渡江后,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东晋政权。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次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次年,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汉族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人人口大量向南方迁移。此次南渡,发生在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1127)),故也称建炎南渡。在本条诗话中,“南渡”一词,有双关之用,“乡连南渡思菰米”的意思是,家乡与水南边的渡口相连,指家乡在南方,所以,特别想吃家乡特产“菰米”。而“南渡”一词,又与史上的“衣冠南渡”相连,使人联想到悲惨、凄切,与科举落第的心情极为相同,起到了渲染增强的作用。

菰米,音gū mǐ,又称为雕苽、雕胡、菰粱、安胡,是禾本科稻亚科稻族菰属的中国菰的颖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菰是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生于湖泊中,结的果实像米,稀有。九月抽出茎,开的花像苇。果实长一寸多,秋霜过后采摘,皮呈黑褐色。因雕喜欢吃,古人也叫雕菰米。远在秦汉以前,菰是作为谷物种植的,古代把“菰米”加入五谷,合称六谷(稌、黍、稷、粱、麦、菰),可见其重视程度。一直到唐,菰米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菰的茎若被菰黒粉菌侵入,就不能结菰米了,其茎也就成了耳熟能详的茭白,所以茭白植株是不能结种子的。因菰米难采集,而茭白却越来越受欢迎,所以,到南宋后,菰米就处于消亡状态。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中国目前只有野生菰,没有栽培品种。中国野生采摘的菰米一般产自长江中下游水网湖泊之地,尤其以阳澄湖为最。

郑谷(约851—910),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附:唐·郑谷《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凤策联华是国华,春来偶未上仙槎。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吟聒暮莺归庙院,睡消迟日寄僧家。一般情绪应相信,门静莎深树影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jd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