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主题创作,我又重读了《人间失格》。到底何为“格”,为什么会“失格”?我想,此时的我应该已经有了答案。格,中国古之有之。最著名的莫过于王阳明年轻时格竹子的故事,格了整整七天七夜,结果把自己格病了,最后他放弃了,同时也放弃了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参透。
格,古意为“推究”。很显然,《人间失格》里的“格”绝不是“推究”,而是“人格”或是“资格”的略写。《人间失格》可以理解为,在人间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亦可理解为,在人间失去了(做人的)人格。“资格,意思是为获得某一特殊权利而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相较这两种“格”的释义,我更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在我重读完之后,虽然它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资格”似乎每一个活着或是活过的人都曾拥有着(过)的东西,否则也就不会被降世于人间。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这是《人间失格》里《手记之一》的开篇第一段。读到这一段时,我只觉得似曾相识;回首我的往昔,似乎也净充斥着某些不可言说的耻辱。我与主人公叶藏的区别仅仅是:他先说了,而我还没说。记得,史铁生曾对“失恋”下过一个类似的定义:它正途径我,尚未到达你。想想这句话,你也许会豁然地明白,“失恋”人人都会经历的,只不过它先到了你(我)这里。或许你会说,“恋一次就结婚(一次)的人又怎么会失恋?”是啊,如果你把“失恋”仅仅定义在了恋爱阶段,那这的确不可能发生。如果你把“失恋”定义到整个人生呢?如果每对恋人都能像古时拜把子那样,“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我就会认为史铁生说的是不正确的。
回归到本题,我们的曾经是否都含有某种或是某些耻辱?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有人觉得开篇那段文字也很丧时,我只会觉得你没有真正地活过,或是你只是在掩人耳目的活着(或许你都不曾察觉)。
《人间失格》到底怎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动笔写下这个题目之前,我已经看了部分关于它的评论。让我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关于它“不丧”的说法(可能是我看的不够多)。甚至有人说看过这部书之后难以入眠、痛哭流涕、悲伤过度,有走向抑郁的倾向。对此,我被惊到哑口无言。这,是我看过的《人间失格》吗?我承认,每位译者对原小说的翻译各有不同,我们能读到的版本也会略显不同,但大体的内容结构及情感走向应是相同的。也就说,真正主导我们情感和内心的还是我们自己,与译者关系不是很大。如此说来,把我惊到语塞的不是译本,而是读者。
在《人间失格》里影响主人公叶藏的几件事,也曾影响过我。比如,少年时不懂大人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甲和乙说丙的不是,甲又和丙说乙的不是,当甲乙丙相遇时,ta们表现出的“其乐融融”让我大跌眼镜!就好似从不曾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
再比如,主人公叶藏为了讨所有人的欢心,他不得不时刻准备着伪装,直到有一天被人揭穿时,他才猛然间想到了羞愧,觉得无地自容。进而,他又想方设法地讨好那人,让其觉得自己本就如此,而不是刻意为之。对此,我也深有感触。记得,曾读过一篇“笑”的文章。文章的写作者是位职业“笑”者,他的工作就是笑。至于是怎样的笑,我一时间想不起来了,也许他也没说。但我记得文章的后半部分。他说,他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笑,因为他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还说,他和妻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笑过了;自从结婚之后,似乎就再没笑过。这篇文章,我看过两次(不同年月),第一次不觉得有什么,直到再次遇到,才觉得自己似乎悟到了些什么。结合主人公叶藏,他的伪装,他的取悦,更像是一次又一次地“卖笑”演出。很可惜,他未能坚持到最后。
关于他(叶藏)的后来,无非是延续童年时的伪装,进而演化成一种难以自拔的沉沦。“既然,你无法与世间相融,那么世间也不会让你更好地活着。”所以,他想到了死。死,是唯一能与世间对抗的唯一力量。当一个人想到了死,且执着于它时,也就是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也许,你还记得上面关于“人格”的定义,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组——社会适应。如果你无法适应社会,那社会也不会主动去适应你。所以,当一个人真的无法适应社会时,世人眼里的所有美好都有可能是ta痛苦的由来。
文中的他也很渴望爱情也渴望婚姻,可结果却是爱情失利,婚姻不幸。原本一个在他看来很纯的女子,却在成婚后的一天也被污了,且被一位熟人。而最先看到这一幕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一位损友。当他得知且看清那一幕时,他选择了不去打扰,就好似一切都无关自己,他只是一不小心看到了他本不该看到的一幕。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而言,这绝对是不可容忍的事,尤其是被外人一同撞见时。对于他的忍,我也有过思考——他忍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而是事件本身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与他一路走来时所经历过的世事相比,这只能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毕竟,在此之前她是很纯洁的。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读完全书,我并未觉得很丧,虽说它没有太多的正能量。也许,这和我这个个体有关吧。我曾几何时也看不惯叶藏所看不惯、看不懂的一切,现如今我依旧如此,只是我懂得了如何收敛自己的锋芒。这世间的确很污,但我可以选择很纯的活着。正如周敦颐所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株莲花尚且能如此,更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我是凡尘中最美的莲花”,这是一本仓央嘉措写的书。但每当我念起这几个字时,总有人会笑。我真不知笑从何来?是我不配拥有莲花般的品质?还是我做不到像莲花那般纯?还是说,莲花本身让人觉得好笑?
所以,多读书还是好的。至少,当别人笑你的时候,你也可以笑ta。ta的笑可能是世间千万人共同的笑,而你的笑却是世间少有人能明白和悟到的笑。
“我在人间失了格,所以我要去死。”这是我对《人间失格》最终的理解。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死而挣扎地活着。所以,有人读完这本书觉得很丧,而我觉得这不是丧与不丧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人生”这个课题的问题。如果你从不曾思考过,或是说你的阅历及年龄还不足以支撑你对它的思考,那你认为的“丧”可能就是一种缺失,一种遗憾,一种还未到来的感受。
书,和这世间一样;从来都是你来适应它,而不是它来适应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是你真正要“丧”的时候。除非,你也有敢拿生命做筹码的勇气,并与之对抗。
至于我,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边缘化的人。有些话,我宁愿转换成文字,镌刻在时间的刻度里,也不愿意与人分享,即便这些文字终究是无人问津的。记得,曾有一个小妹妹给我说,“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的平庸成什么样啊。”“是啊!”
自从听了她的话,我便开始了不再平庸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