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句广为人知。但此句竟然出自庄子关于养生的一篇文章,反正我知道的时间不长。
庄子学说重视个体生命和价值,《养生主》其实是告诉人们养生的方法,在残酷的社会中,既要养肉体,也要养精神,怎样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正确看待知与生,以知养生。
开篇第一句说知,人要养好生,离不开知,但要首先明白生与知的关系。
王夫之《庄子解》“知之变迁,缘喜、怒、哀、乐、虑、叹、变、执而生左右、伦义、分辨、竞争之八德,益气以驰,气日外泆,和日内荡,而生之理不足已存,生理危,则‘不忘以待尽’而已”。
知不仅仅是知识,包括更繁复、广泛的内涵。对知的无尽追逐,会导致人生的极度疲惫,这是知对生的伤害。
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并了解符合“道”的知,知有时也是伤生的利器,那就是逐物的知。以知养生而不伤生,就不能“以有涯随无涯”,而应以知之水载生之舟,游于知。
循常理,谨守善名、恶刑之度。
缘督以为经,是处事之道,养生要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这个督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知的最高境界,养生要以此为常理。
吕惠卿“善恶皆生于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事要适度,做善事不要求名,不要做到出名,做坏事不要做到受刑罚处置的程度。
《养生主》中有一人叫右师之介,右师是官职,六卿之长为右师,之介身居高位,却因受刖刑,只有一只脚,公文轩诧异询问缘由,之介竟然答“天也,非人也”。受此磨难,他却归于天命,真正做到了忘形,安之若命。
人的外貌、境遇皆是天意,虽然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人的扭曲,可能导致虚荣不平之心,但只要领悟生命真谛,自然之道,坦然处之,仍可全生、养生。
追求道与技的融合,日臻化境。
庄子描述了庖丁解牛的形象生动场景,轻松自如的技艺,展现了发挥到极致的技,体现了道与技的融合。
吕惠卿作《庄子注》“物以有而碍,道以虚而通。人未闻道,则所见无非物;既闻道,则所见无非道。神遇不目视,喻闻道者能以心契而不以知知而识识也。”
怎样达到“道技为一”的境界,需要一个渐进的悟道过程,不断体验领悟,道提升技,技展现道,二者相互融合,从伊始到三年之后,到“方今之时”,日积月累,直至刀法娴熟,足以缘督。
庖丁的技艺得以如此出神入化的奥秘是什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在于超越物体局限,凝神于道,趋于化境,顺势而为,得心应手。
以刀喻人,以牛喻纷乱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的处世养生,人的养生之道,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也要修炼化境。
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启发我们,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必定要掌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生存之道。
信仰自由,抛弃荣华富贵的羁绊。
生活在水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一百步才能喝一口水,虽然谋生艰辛,它也不愿被养在笼子里,即使神态旺盛,但失去了自由,不善也。樊笼里的生活,虽有锦衣玉食,却没有它向往的自由,贪图衣食无忧,会残生害生。
悟透生死,转化运行,薪火相传。
秦失是老聃的朋友,他去吊唁老聃,只大呼三声而出。他认为如果悲恸万分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可能遭受遁天之刑,只有安时处顺,随命而去,才能达“无死无生、哀乐不能入”“帝之县解”的境界,不因情伤生而得以养生。
庄子哲学的生与死,是生命的转化,自然的运行,犹如薪与火,“其尽而更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