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他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期获得高产。然而,超密集的劳动投入并未带来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递减。这种现象被称为"内卷化"。
事实上,今天“内卷化”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类约束下的边际递减。教育“内卷化”就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前些天,一个朋友请我吃饭,他早有先见之明地购买了中关村的学区房。如今大幅增值,因为“流动需求越强,增值就越快。”,当我问起为何另选这么远的地点吃饭时,他便聊起他家儿子中考受挫,不得不跟着儿子一起来到这所比较普通的高中附近租房。
我真感叹“天下父母心啊”!记得多年前,他们夫妇俩给孩子的定位就是“北清”。让孩子在班里、年级里、学校里都得成为优秀中的优秀,我当时就觉得“挺残酷”的,非常怀疑这是理性选择。
我承认“高中”是场竞赛,不是“全民健康”,而是“奥林匹克”,毕竟是对国家有限教育资源最公平的一次“明抢”。不刷题肯定没戏,“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也有一点合理性,竞技吗,当然需要吃点苦。
问题在于,高中之前的学习是种“元学习”。目标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乐趣的培养。
一旦颠倒了“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时间窗口,那将是“破坏性”的。过度的压迫,只有少数人抗压能力超强,并在屡屡得手后,自信心爆棚,真的去了“清北”。可那是“万里挑一”,就是“985”也是千里挑一。这个赌局都是家长学校合谋的后替学生下的注。对那些非天才,是一种不公。输赢概率在那里摆着,可家长们就是觉得自己孩子是天才,压他(或她)是为他(或她)好。现在的孩子见识广,日后真的“输给了概率”,他还会认为家长是对他们好吗?
当然了,这样的家长其实还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我们反正养得起你,你只要给父母争光就行。”如果没有这个假设,那你一旦废掉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自立和自信的能力,那他(或她)如何在社会上自立呢?真不能自立,如何还能有尊严?这很像家庭里的“计划经济”。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土妹”曾经把找工作和找恋人做了个有趣的比较。很多不成熟(或富二代)的孩子总是一厢情愿地追逐自己喜好的工作,就像一个男孩认准非“漂亮美女”不娶。
但现实往往就有一种易被忽视的“匹配力”。你喜欢的工作和你能做好的工作往往相差甚远,而只有你有能力做好,才能从持续的“回报”中得到坚持下去的条件。
其实,学习也一样,学什么,学多深,哪个阶段学什么,都需要智慧。
很多时候,工作和学习都是路径依赖的,就像装瓶实验,要使装满后最重,先放一点大石子,再用小石子把大石子和瓶子之间的空隙填满,在装沙子,以此方法最后装完在注水。还是这些东西,调整次序,那满瓶后的重量可能大不一样。
其实,本科教育都属于“通识教育”。它有助你终身学习的效率,孩子一旦自立,以及一旦财务自由,都可以对工作和学习做出更偏好兴趣的选择。在此之前需要考虑责任,和社会回馈。当你选择了错误的“装瓶策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方法和感悟力,“内卷”可能很快就来了。您的孩子“内卷了”吗?您自己呢?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