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季轮回:它是电影也是生活本身
整部《爱乐之城》按照叙事脉络,划分为5个章节——冬、春、夏、秋、冬。
冬,讲述了两个追逐梦想的青年人的窘迫处境,一个是华纳电影片场咖啡馆一心想成为明星的女招待,屡屡视镜,屡屡失败;一个是在餐厅弹钢琴一直梦想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的落魄乐手,三番两次违背餐厅主管的意志弹奏爵士乐,最终被开除收场。
春,讲述了两个人情愫的萌芽。作为同在洛杉矶的追梦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执着和倔强,就像一面镜子,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见了自己,于是越走越近。
夏,热烈的夏天象征他们着爱情小舟的徜徉之旅。天文馆之夜,他们漫步星空,如梦似幻,这是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
秋,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却也预示着树叶的凋落。两个在困厄中相逢、相知并相互鼓励的人开始有了分歧。他们相继动摇了一直坚定的梦想。为了赚钱,小塞进行了自我妥协,成为一家流行乐队的键盘手,试着忘掉梦想,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巡演之中;而米娅辞去咖啡馆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开始写自己的独角戏,可惜演出惨淡,被打击地体无完肤,她也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持的是正确的。
冬,严冬到来了,这是爱情的严冬,却是梦想的春天。此章节甫一开端,就打出“五年后”的字幕,米娅摇身一变成为开篇冬的章节中那个风姿绰约来买咖啡的当红影星,她已经结婚,有个疼她的风度翩翩的丈夫,以及一个可爱的孩子。小塞也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有了一家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只是依然单身,从他落寞的眼神,我们分明读到他并不快乐。就在这个当口,他们又重逢了,也只是微微一笑、点点头而已。
五个章节,相互承接,环环相扣,但就剧情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新鲜度。可是它为何如此受欢迎,这一次评委、观众的意见惊人的一致。就是在这样高的期待视野中,我走进电影院,然后被感动乃至信服。我想这就是优秀电影的魅力,它可以简单、粗暴,但必须要有封喉一剑,挑破观影者原本包裹着严严实实的心之盔甲。一部剧情如此简单的电影何以动人?很简单,它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人心的痛处,关于梦想,关于青春,关于爱情。
整体来看,这确乎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平常到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某个朋友口中讲过的一个八卦故事:一对在漂泊困顿中守望理想的年轻恋人,在度过了不堪回首的艰难时日后,虽各有所成,却渐行渐远,最终未成眷属。
唯其平凡,才有更大的投射面,宛如一座无边无际的大湖,每个人都能从中窥见自身,那流荡的波纹中我们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面影。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在杭州、在苏州、在成都……就像此刻的赵雷,虽红极一时,但心中仍怅然若失,他唱到:“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这是一个人和一座城该有的宿命。在我们潦倒落魄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座城市亏欠我们太多,其实未尝不是我们索取的太多,你得到什么,也会失去什么,这个世界很公平,总有一天,这座城市会开口要你归还你要归还的。
二、天文馆之夜:繁星之城的两颗星
其实不喜欢歌舞片,但很奇怪,这部片子里的歌舞段落居然很喜欢。节制、诗意,虽不多,但每一场都很精致,恰到好处,并完美地融合于整个情节。
它不像《瑟堡的雨伞》那样所有的对话都要唱出来,让我们的耳朵疲于奔命,也不像《雨中曲》那样加入很多戏谑的成分,将歌舞仅仅作为形而下的道具。在《爱乐之城》这里,歌舞成为推动叙事的有机动作单元,有它自身严密的逻辑,像一枚不可或缺的拼图。同时,这些歌舞场景又显出它的特立之处,加入诸多诗意梦幻的想象,像梦境一下在灼人的现实缝隙中闪现,如此赏心悦目。以至于,我在关注剧情进展的同时,反而对歌舞场景充满更多的期待。
特别喜欢那一场天文馆之夜的表演。这是一次灵魂出窍的瞬间。当他们从平地起飞,向着星空漫溯,美到窒息。星河璀璨,他们置身其中,他们也是两颗闪亮的星子,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芒。
“繁星之城啊
你是否只愿为我闪耀?
……”
我想,在那一个瞬间是的。这几乎是两人在一起的最美的幸福时光。因为在高处,他们忘记了卑微。
而另一个让我着迷的歌舞场景,同样也发生在高处。那是他们初次擦出情愫的地方。
山顶,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寻找消失的汽车。一盏路灯像高高悬挂的皎洁明月,整座城市的灯火就在脚下。如此美丽的夜色,他们相互抵牾着,像两块任性的磁铁,一会把各自推开,一会又相互吸引。这一段歌舞,非常惊艳,将人物之间欲说还休、欲迎反退的小心思刻画的入木三分。
两处歌舞场景都选择在高处来展现,我以为导演有他的意图所在。米娅和塞巴斯汀这两个“洛”漂一族,是无数寻梦者的缩影,他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空有一腔热血,怀才不遇被残酷的现实蹂躏。只有在这一刻,在这段辉煌的放飞自我的间隙,他们第一次把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踩在脚下,他们站的那么高,他们用自由凌波的舞步、聛睨一切的歌声,俯瞰着它。
但,我们都知道,高处是不胜寒的,何况这只是近乎梦游一场。云上的日子总是轻飘而短暂的,“昙”花一样。在现实和梦想的角力中,他们的反抗也是如此悲壮。在米娅那场动情的面试之后,他们探讨过彼此的未来,但塞巴斯汀却平静而理性地说:“当你真的得到这个角色之后,你将要把你的一切交给它……所以,我们大概只能静观其变了。”他清楚,他们彼此是一样的情形,如果不为了理想放手一搏,一生都不会快乐。
三、消失的五年:你是真的快乐吗?
观影结束的时候,我旁边的一对小情侣小声嘀咕,男的说他们怎么会没在一起,这是这部电影的bug。两个小年轻,似乎还是上大学的年纪。
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也不相信悲剧,总觉得生活总不会如此。等到经历一番历练后,我才明白,在残酷的生活逻辑面前,大团圆才是一种虚幻。张爱玲不就写了一部《小团圆》么?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们试着来推演一下,这五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非是米娅成功地视镜成功,成为一名演员,来到巴黎、来到纽约,追逐自己的电影梦。而塞巴斯汀则从乐队中脱身出来,去筹备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他们都在忙碌着,开始会经常通电话,他问一声最近拍了什么戏?她问一句你的俱乐部筹备的怎么样了?了解了解近况,然后相互鼓励:加油!挺住就是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强度的加大,他们通话的次数越来越少,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可能期间还不可避免地发生过争吵,她因为拍戏拍到身心俱疲,他则为筹备爵士乐俱乐部辛苦攒钱劳累奔波,可能彼此都没有一句安慰的话,可能彼此都在抱怨对方不够关心自己,于是一言不合就摔了电话,于是你也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陷入旷日持久的冷战。一段时间后,也许两个人都会自省,但又碍于面子都在等对方给台阶下。又或者两个人可能都暗暗下定决心,要等事业有所成就,一切安定之后,再彼此联系。而就在这样的彼此的倔强中,不期然间其中某个人的生命中出现了爱慕者、追求者,然后在某个失去抵抗力的瞬间被虏获。
于是,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爱情随风而逝,当时的爱是真的爱,现在不爱了也是真的不爱。就这样,仿佛生命中不曾遇见过彼此。直到某一天,偶然的四目相对,那些沉睡的过往挣扎着泛起,仿佛一阵风的吹过,又再度尘埃落定。
所以,我们看到那经典的最后一幕,塞巴斯汀的那一支《late for the date》响起,那么多的瞬间开始闪回,那么多的错过被重新校正。这一刻,他们的脑海子肯定萦绕着一个问题:如果一切重来会是什么样子?
几乎是肯定的,结局不会改变什么。在爱情中,是要有妥协的,如果两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是最重要的,但结局只能是分道扬镳。
这里,我要谈一点私心所想。
很多影评都谈到了梦想,谈到了努力,但我想谈谈梦想的放弃。
梦想真的这么重要么?赛巴斯汀就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当听到米娅跟她母亲的电话,正在犹豫着要不要加入朋友乐队的他几乎是一瞬间就决定了的。因为他想带给米娅一个更好、更有着落的生活。这个高冷的男人,其实在爱情中是更愿意付出的人。而米娅显然更强势一些,对自己的梦想更狠更执着。如果赛巴一直在乐队里待下去,他会越来越出名,他和米娅的爱情反而会更稳固。他应该就是这么想的。反而是米娅推开了他,点醒他他现在所做的并非他的梦想。
难道梦想就是那么一层不变的么?有句话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但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记得“为什么而出发”,原初的动机真的那么重要吗?什么是意义?意义显现在我们做的事情中,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并不是只有那个最初的梦想对你有意义,倘若你发现了你更在乎的东西,譬如爱情,家庭,亲人,你的远行是否需要折返?
而在现实中,那么多的选秀节目,那么多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最终有几人脱颖而出?即使侥幸出头,那背后经历的潜规则、黑暗面,又是否真的值得?实现梦想的塞巴斯汀那落寞的神情下是真的快乐吗?
由此,我想到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这样写道:我们不是颜回,他不改其乐,我们可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更不是耶稣,以一身尽赎人类的罪孽。我们有一点儿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
“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有梦想的在城市里打拼的普通人,是的,梦想是要有的,但如果累了,回来好吗?
送你一首陈洁仪的《天冷就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