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人者,盖[1]当蓼(liǎo)洲周公[2]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3]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5]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6]其所为。呜呼,亦盛[7]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8]之墓[9]而葬焉,其为时止[10]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yān)没[11]不足道者,亦已[12]众矣,况草野[13]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jiǎo)皦[14],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15]之行为士先者[16],为之声义[17],敛赀财[18]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tí)骑(jì)[19]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20],抶(chì)而仆(pū)之[2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22],为魏之私人[23],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24],则噪而相逐[25]。中丞匿于溷(hùn)藩以免[2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27]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28]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29]也,意气扬扬[30],呼中丞之名而詈(lì)[31]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dòu)而函之[32],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jīn)绅[33]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34]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3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hé)[36]故哉?且矫诏[37]纷出,钩党[38]之捕遍于天下,卒[39]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40],大阉亦逡(qūn)巡[41]畏义,非常之谋[42],难于猝(cù)发[43],待圣人[44]之出而投缳(huán)道路[4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46],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7],其辱人贱行[48],视[49]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50]于朝廷,赠谥(shì)美显[51],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52],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53]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54],以老于户牖(yǒu)[55]之下,则尽其天年[56],人皆得以隶使之[57],安能屈[58]豪杰之流,扼腕墓道[59],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6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61]。
贤士大夫者,冏(jiǒng)卿因之吴公[62],太史文起文公[63]、孟长姚公也[64]。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
【注释】
[1]盖:发语词,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无词义。
[2]蓼洲周公:即周顺昌(1584年-1626年),字景文,号菉洲,又号蓼洲,明 吴县人。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为人刚正,为救被阉党陷害的东林人士,天启六年(1626年)被魏忠贤党徒设计逮捕,最后惨死狱中。
[3]郡:指吴郡,今苏州市。
[4]当道:掌握政权的人,指官府。
[5]魏阉:指魏忠贤,因其是太监,所以贬称为魏阉。废祠:魏忠贤党羽为他建的生祠,即是给活人建的祠庙,魏失势后生词就变成了废祠。这里指当时应天巡抚毛一鹭为魏所建,名为 普惠祠,在苏州虎丘,毛曾拜魏为干爹。
[6]旌:表彰。
[7]盛:荣耀。
[8]去今:距离今天。
[9]墓:作动词,修墓。
[10]止:同只。
[11]湮没:埋没。
[12]已:甚,太的意思。
[13]草野:指民间、乡间。
[14]皦皦:明亮的样子。
[15]吾社:指“应社”,“复社”早期称谓。
[16]行为士先者:言行和道德可以作为楷模的人。
[17]声义:伸张正义。
[18]敛赀财:募集钱财。
[19]缇骑:穿橘红色丝质军服的骑兵。这里指锦衣卫。
[20]堪:忍受。
[21]抶而仆之:抶,击打。仆:倒下。
[22]大中丞抚吴者:指毛一鹭,毛为应天巡抚,明通常巡抚督察院授副都御史衔。
[23]魏之私人:魏忠贤党羽。
[24]呵:呵斥、训斥。
[25]噪而相逐:呼喊着追逐他们。
[26]溷藩:厕所。
[27]按:依照法律。
[28]傫然:重叠相连的样子。
[29]当刑:就义。
[30]意气扬扬:意气昂然的样子。
[31]詈:骂。
[3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脰,头颈。函:用匣子装起来。
[33]缙绅:原意为插笏于带,缙也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后为官宦代称。
[34]编伍:古时乡里户籍制度五家为一伍,这里指平民。
[35]诗书之训: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一切经书。训:教育。
[36]曷:同何。
[37]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
[38]钩党:相互牵连而成为同党。
[39]卒:最后。
[40]株治:因一人之罪而牵连惩治其他人。
[41]逡巡:犹豫不决。
[42]非常之谋:指魏忠贤企图篡夺皇位。
[43]猝发:突然发生。
[44]圣人:指崇祯帝。
[45]投缳道路:在路途中自缢而死。崇祯继位后,于当年把魏忠贤下放到凤阳看守皇陵,不久下诏追其回治罪,魏行至河北阜城自缢身亡。
[46]抵罪:犯罪受到惩罚。
[47]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剃发为僧、闭门隐居、假装疯癫不知下落的。
[48]辱人贱行: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49]视:比较。
[50]暴:显露。
[51]赠谥美显:崇祯帝追赠周顺昌“忠介”谥号。美显:美好的荣耀。
[52]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
[53]百世之遇:百世的幸遇、待遇。
[54]首领:头颅。
[55]户牖:门、窗。
[56]尽其天年:自然死亡。
[57]隶使之:当作奴仆差使他们。
[58]屈:使屈身、拜服。
[59]扼腕:一手握住另一只手腕,表示情绪激动、振奋、惋惜。
[60]明生死之大:生死意义的重大。
[6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凡的人也可以对国家有重大的贡献、作用。
[62]囧卿因之吴公:吴默(1554年-1640年),字因之,一字言箴,明朝吴江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会试第一,官至太仆寺卿。
[63]太史文起文公:1574年-1636年,明代官员,书法家,文征明曾孙,文天祥后裔。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湛村。明南直隶人,年五十中进士,廷对大魁天下,崇祯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64]孟长姚公:明代官员,字孟长,号现闻,南直隶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
【各版本异同点】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吾社”有认为是“应社”和“复社”两种观点。作者张溥写此碑文是崇祯元年即1627年,1629年尹山大会复社成立,所以,复社要晚于写碑文的时间,应是张溥和张采等人成立的“应社”,也是“复社”前身。
[2]敛赀财以送其行,有版本作“资财”一说,我查了一下两字意思相同。
[3]则噪而相逐,也有用“譟”字的版本。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亦有用“即而”两字,我查阅两词意思,觉得“既而”较合适一些,表示时间快,上个动作完成紧接着做下个动作。
张溥故居
【小记】
——《张溥的理想》
《五人墓碑记》是明末文人张溥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位激于义而死的市民英雄写的碑文。赞颂了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正义斗争,描绘了五位市民领袖慷慨义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初学此文章,觉得文章文笔老成、娴熟,感情充溢,笔势纵放,大家风范,极富感染力。后来查阅张溥的资料,发现张溥写此文时才25岁,不由得惊叹,张公溥为何在此年纪能写出如此之文?
张溥何许人也?
学习《五人墓碑记》这篇古文让我认识和了解了作者张溥。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一字乾度,号西铭,明末江苏太仓人。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京国子监学习(中举),名满京都,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是知识分子文人社团——复社 领袖。
张溥这位明末文人生活在天启和崇祯年间,这个时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社会各阶层矛盾和斗争非常的激烈,在这样一个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张溥横空出世,誉满“文坛”、“政坛”,振臂高呼,应者万千,震动朝野,可谓是乱世巨星也!
张溥28岁中举,29岁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一年后回家休假,之后一直闲赋在家未出仕,从出生到死亡活了四十岁,可是他短短的一生一直在“折腾”,而且折腾出很大的名堂。
他少年成名,恃才傲物,激进热情,名满华夏,是晚明士文人大夫精神领袖,也是历史长河中耀眼的大咖,其精力和能量真是惊人啊!我一直在思考,在明末这个朝野腐败,政治混乱,暗潮汹涌,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张溥何不领着俸禄安心做学问,他在折腾什么?在寻求什么?
先了解一下明末的社会大环境: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使大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部皇帝疏于朝政;阉党专权横行误国;官员结党营私内斗不止;政治贪腐严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商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抵制朝廷税制;明朝先后两次援助朝鲜李氏王朝抗击日本侵略,国力损耗严重;北方少数民族后金政权消灭蒙古势力渐强,不断侵扰北方;再加上小冰期气候变冷,出现天灾种种,明末政权危机四伏一触即溃。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准备科举考试的书生张溥,他并没有在他的 书房——七录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晚明这个封建制度下,我想说他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或者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天启四年(1624年),二十二岁时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结交郡中名士,砥砺文章,议论时政,抒发理想抱负。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虽然结成文社是以文会友,相互学习鼓励,但是,可以看看做为学生他们主要干了什么——
组织“暴乱”;冲击衙门;“纵火烧城”……
“不惜生死也要名声”。在封建社会能有这样激烈的行为勇气真不小啊!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魏忠贤诬告辞官回乡正直为人的周顺昌,派出缇骑逮捕周顺昌时,张溥和应社成员率领市民几千人拜见应天巡抚毛一鹭请愿,倡议上疏挽救周顺昌,但是,作为魏忠贤干儿子的毛一鹭无视市民请愿,嚣张跋扈,“吴之民方痛心焉”,在应社的率领下,苏州市民为正义所激,打死打伤恶吏,毛一鹭藏匿在厕所逃脱。后五位市民自愿抵罪遭杀害,张溥为之写下《五人墓碑记》,以表彰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文章写得慷慨悲壮,极富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张溥声名雀起,成为勇于对抗阉党邪恶势力的吴地名士。
崇祯元年(1628年),又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领导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斗争。顾秉谦做过相当于丞相的内阁首辅,“曲奉忠贤,若奴役然”,作为内个首辅唯太监魏忠贤马首是瞻,“其辱人贱行”也真是够了。其残害了不少正直官员,魏忠贤失势后辞官回家,百姓对其积怨已久,张溥领导群众与之进行激烈斗争,群众激愤烧了他的家,顾秉谦逃跑至死未敢返家。这搁现在也是犯罪的啊~
同年张溥以选贡生入京,入国子监学习,“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提倡“遵遗经,砭俗学”。并且把他们的思想写成宣言,布告四方。在天子脚下如此行事恐怕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勇气真是可嘉呀!由此,张溥名满京都。
崇祯二年(1629年)在此基础上联合全国几十个文社,在尹山召开大会,成立晚明超级文社——复社,复社即“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之意。张溥和张采为主要核心成员。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
崇祯三年(1630年)和崇祯六年(1633年),张溥又先后复社核心成员张采、吴伟业、吴昌时等召开南京金陵大会和苏州虎丘大会。这两次大会张溥和其它复社成员已名满天下,且有官职在身,再加上宣传到位,天下慕名参会者不计其数。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张溥站在千人石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
明 周同谷《霜猿集》证:
娄东月旦品时贤,社谱门生有七千。
天子徒劳分座主,两闱名姓已成编。
张溥和复社核心在这两次大会中风光无限,复社声势之大“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张溥被推向了名利的巅峰,这个时候他也悄然的变化了,开始广收门徒,甚至利用其结交的官员,操纵科举考试,士子竞相归附,想利用他的关系走科举后门。
“局外者复值岁科试辄私拟等科名次,及榜发十不失一,所以为弟子者,争欲入社;为父兄者,亦莫不乐其子弟入社;迨至付丽者久,应求者广,才俊有文,倜傥非常之士,虽入网罗则啫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窜子其中矣。”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张溥崇祯三年(163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留在京师皇帝身边不去地方做官,是令其他中试者羡慕的,加上庶吉士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位,通常是有入内阁可能的,本可以随着时间按部就班的晋升,可张溥不去这样做。入职后锋芒毕露,依仗自己的声名和才学,不把其他官员,甚至自己的上司放在眼里。
有一件事直接得罪领导:他和学生吴伟业同时入第,按照惯例,书商们会将会试优秀的文章作为范文刊印成书,供后来的考生参考学习。勘刻书稿应当有房师作序,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是张溥名气大,又是吴伟业的老师,张溥就做序勘刻了上去:“天如先生鉴定”。这直接得惹怒了这位房师,要去除吴伟业门人资格,后来吴伟业登门谢罪才平复此事。
张溥入仕以后马上就陷入了党派之争,其中,最激烈的要数其复社集团跟后来成为首辅温体仁明争暗斗,由于资历阅历尚浅,又狂傲不羁,要不是好友黄道周和其导师又是温体仁对头的周延儒帮助,恐怕要跟复社其他成员丢掉性命,后来,为官一年不到,不得不借父亲丧葬回乡避祸。这一回去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回京师做官。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回乡后,他并没有一点收敛,还是肆无忌惮的折腾。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又把和温体仁斗争失败在家闲居的老师周延儒推上首辅之位。
“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指周延儒)得再召。
但是,他抓着周延儒强占别家妇女的小辫子,挟持周延儒把朝廷许多重要的职位替换为复社成员担任,真正做到了“遥控朝政”,幕后操纵政堂决策的目的。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做为首辅大臣的周延儒也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起先是因为要拉拢张溥等复社人员对抗政敌,现在唯我独尊了怎么可能能容得下这个目中无人、狂傲放肆的学生呢?况且张溥屡次“以数事要(胁迫)之”,后来直接给周延儒一个小本子,上面有要提拔和罢用人员名单。“春秋两试,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庶常已编定无遗人矣。”
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从京回太仓家的路上突然腹部剧痛身亡。
周同谷《霜猿集》对张溥之死有注释:
“张西铭(即张溥)讣音至,延儒惊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指张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延儒乃出一册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杀之人也,我如何能杀尽?’”。意思为张溥一死,我这个内阁首辅当官好受多了
《张溥传》和梅村《复社纪事》说张溥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说被复社成员周延儒的同党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下毒致死。他的好友抗清名将黄道周为其写的墓志铭也有透漏和怀疑。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张溥只活到四十岁,他短暂的一生,在每个年龄阶段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但是,他到底追求什么?作为江南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理想是什么?
他在追求权利、金钱和名声吗?似乎也不全是。其实,以文人张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谋求为国出力的机会。张溥一生的折腾应该是他“亦明死生大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思想的反映。他迫切想要得到决策和发言权利,不自觉又陷入结党内斗中,以至于跑偏方向,影响官场制度和风气,对大明王朝消耗也挺大,这些知识分子应该更多关注农民及农民起义,还有北方满清的崛起和威胁,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完)
张溥的理想 ——学《五人墓碑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