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跑步;
2018年参加半马,净计时成绩2:13:06;
2019年完成全马,净计时成绩5:45:42。
方开始跑步,本是无心,孩子上课时间与羽毛球的时间冲突,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又打发时间,跑跑步吧!刚开始,觉得自己有羽毛球的底子,跑步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跑起来便不是那么回事了,二、三公里便已经入不敷出、上气不接下气了。好在自己还算有那么一点毅力,寻思着坚持一下吧,慢慢地身体会适应的。偶尔五公里尚可,但十公里对当时的我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2018年,经过一年多的累积,五公里已经不是问题了,六公里、七公里、八公里……渐渐地,十公里也不在话下了,呼吸顺畅了、心肺适应了、腿脚合拍了,基本上每次的跑步都是一气呵成、中途不休,也没有不适的感觉,跑后身心愉悦、无比轻松。跑着,跑着,还“收获”了一位跑友——大V先生,一个相识十六载、肝胆相照的兄弟,他也跑步,只不过我们原初各自跑各自的,2018年9月9日,我们枪鸣而跑、相伴相随,共同完成了一场半程马拉松赛事。
2019年1月19日,我俩在App上成立了自己的跑团,由于经常跑步的公园里有个人工湖,便给跑团起名为“湖”跑俱乐部,座右铭就定为:湖跑胡有理,糊涂干到底。由于该团必须三人以上,我们就分别拉了几个朋友,算是把这个团保存了下来,但主要跑手还是我们两个,每日贡献自己的公里数,看着圈里的排名,虽然不靠前,但还是很窃喜。我们的水平,远不足跑马拉松全程,但考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了纪念一下,便坚定了信念——跑!2019年9月8日,我们一起完成了马拉松全程,跑了30公里,走了12.195公里。
赛后沉思,人是应该有点体育精神的,而这种精神却不仅仅属于个人,它会波及到你的周围,传导到你的上一代,影响到你的下一代。或许,还远不止这些……
马拉松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习惯。它的魅力就在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普通人”变成了“勇士”,把“不适应”变成了“习惯”,让你真切地看到了曾经不敢想象的自己、不敢正视的自己、不敢面对的自己。同时,在与自己抗衡中“雕刻”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完整”了自己,直至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飘逸洒脱。
马拉松不是“比”,而是“笔”。跑步的过程,不是逞强斗狠,也不是你死我活,不是和别人比,也不是与对手比,而是驾驭自己的双脚,以足当笔,交替而行,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轨迹,画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痕迹,画出属于自己的胜利成绩,超越不能、超越昨天、超越自己。
马拉松不是“跟”,而是“根”。跑步,不是盲目地跟风时尚、跟从别人、跟随对手,而是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根植于自己的意志、根植于自己的身体,恒定自己的步频、恒定自己的呼吸、恒定自己的节奏,筑牢自己的行路之根、行为之根、行者之根,一以贯之,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到达终点。
马拉松不是“全程奔跑”,而是“该走就走”。“全程奔跑”是一种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但很多人的人生是不可能“全程奔跑”的。跑时就是“战时”,走时就是“平时”,要“战时”能劳、“平时”能逸,平战结合、劳逸相适、积蓄力量。走也是人生的风景、慢也是人生的境界。
马拉松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用进废退,这是马拉松告诉我们的最基本的道理。跑步可快可慢、成绩可好可坏。勤加锻炼,跑步就会久些;科学锻炼,成绩就会好些。马拉松也同样告我我们,不要忽略身体上任何一处小摩擦,再小的摩擦经过42.195公里,也会让你血流不止。
马拉松不仅是“拼体力”,更是“拼思想”。马拉松是“拼思想”的运动,因为:只有思想者才能够领会并践行“循序渐进”、“以慢御久”,参与马拉松不是让自己成为“凤毛麟角”,而是让自己知道我就是“芸芸众生”。只有思想者才能够意识到:马拉松的起点并不在枪声响起的地方,而是在30公里处。也只有思想者能够看清,马拉松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前”。马拉松的魅力就在于,让每一位参与马拉松的人都成为“胜利者”,而这一点也只有思想者能够享受并乐在其中。
马拉松是一场博弈,但却不是零和博弈,是自我陶醉的“自赢”,也是与君同乐的“共赢”。马拉松会让你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状态,呼吸、关节、步伐、酸痛……,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其他东西,鲜花、掌声、欢呼、逢迎……在身体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外界就是死一般的沉寂。
向人取者,取之有度;向己取者,取之不竭。跑步是思想者的运动,每一个心灵跑者都在“独步朝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