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作为一个医学名词,通常指的是因为脑部疾病,引起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在认知、情志等方面表现出障碍和损坏的疾病统称。其核心症状包含记忆障碍、定向能力障碍、逻辑与计算能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等。
从帮助他们回到正常人一样有尊严的生活之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对老人本身及其周边相伴的环境进行认真且全面的观察、帮助其排查危险因素,那么老年痴呆症的这些核心特点,将会推动老人的不安焦虑,以及因此引发精神·行为症状(BPSD)。这其中包括异食、游走、幻觉、妄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都会对老人和周围人及其环境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冲击。
2019年,我们爱知机构入住了一位阿尔兹海默型老年痴呆症中期的奶奶,她的定向能力(时间、空间、人物关系等)障碍非常的明显。尤其是无法清晰地分辨时间。睡一觉半夜起来后,就开始徘徊、收拾衣服、洗澡。然后还要去其他房间叫醒老人一起“晨练”。除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作息会受到影响之外,老人在灯光昏暗、迷迷糊糊的情况下,其自身的跌倒、磕伤等风险也陡然升高。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开始从发生规律的角度对奶奶的这个问题进行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她一般是在凌晨2点左右起身,于是我们另外增加了巡房的频率,在其容易醒来的时间段,在其醒来之前,提前把窗帘拉开,然后待奶奶醒来后告诉她,天还没有亮,你还可以再休息下,引导她继续睡觉。
根据奶奶起床后爱收拾和走动的特点,我们对奶奶房间里的家具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和简化”,把接近通道但不常用的家具挪开,扩宽她行走的通道,让房间变得更宽敞,避免碰撞和绊倒的风险。半个月左右,奶奶半夜起身收拾和洗澡的情况基本就消失了。
这个案例是基于了解奶奶核心症状的基础上,再加之对她生活细节的观察的基础,给出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排除了因为定向障碍、时间混乱所带来的风险,有效减轻了老人对周围人的影响也降低了自身跌倒的风险。
去年夏天,有一位家属向我们求助,说他父亲有脑梗史,情绪也总是起起伏伏,时好时坏,还总是怀疑母亲外出是为了去和“老相好”约会,所以一到这个时候情绪就会非常激动。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进及观察,发现那位父亲的问题总是在出现在傍晚时分,另外我们还发现,他的老伴总是在傍晚出去买东西。而他老伴出门后不久,他的情绪就开始逐渐异常起来。
基于这个观察,我们觉得这有可能是他对于老伴出门这个事情过度在意,再加上无法完整的思考得出客观的结论,这种“想不清楚”的感觉引发他的焦虑,从而导致“被害妄想”,也就是他老伴“偷人了”。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建议家属将他母亲外出购物的时间由原先的傍晚调整为了白天,并且是老两口一起出去散步,顺便买点东西,在傍晚时老两口就不出门了,一起看电视、看书、聊天。经过这样调整后,老人的“妄想”明显得到了改善,情绪也恢复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一家人也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为什么这样的调整能够解决老人的“妄想”问题呢?原因就在于了解了老人病症的特点,因为血管型的老年痴呆症老人在一天中分别会有喜怒哀乐激烈起伏的时间和相对冷静的时间,通过认真观察老人的生活规律,避开了老人可能出现问题的时间段,排除掉“妄想”的刺激源,老人情绪恢复平稳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除了可以有效避免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在精神·行为症状,以及行为发生异常改变方面可能导致的风险,在身体机能方面,观察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老年痴呆症老人是脑部神经出现障碍,所以吞咽食物的机能也会随之逐渐衰退。到了中晚期阶段,食物等进入气管的误咽危险会大大增加。不仅会严重呛到咳嗽,如果吸入肺部还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所以在爱知的日常照护(护理、照料、照顾)中,我们会很仔细观察老人用餐的姿势,如果仰着头脸朝上是非常危险的,这时要帮他们调整为前倾式,并将头稍微低下,这样食物就容易正常的吞入食道,从而避免吞入呼吸道。并且老人用餐前的状态也是我们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环节。误咽最容易发生在第一口,所以在用餐前可以对老人说一声“吃饭啦”,让他们意识到要用餐,进而将注意力放在吃饭这件事上,并且精神状态也是稳定的,这个时候,才可以让老人开始用餐。
在熟知和掌握老人疾病特点的基础之上,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生活规律,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隐患,是有效避免老年痴呆症老人发生风险第一道防火墙。
下一期,我们在探讨观察的第二个重要作用——让老人及时得到医疗救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