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100分
作为一名妈妈,作者也很希望女儿能够取得好分数,但在日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却努力克制自己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对分数的高期望。如果女儿考试取得了高分,不进行奖励;同样的,考试考的不好,也不惩罚。也很少在女儿面前谈论分数。在作者看来,社会、学校已经对分数的重要性渲染地够多了,孩子内心已经非常清楚,家庭里无需再强调,甚至要有意淡化。如果过分重视分数,则会带来很大的负面结果。
第一,破坏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本来是一件充满挑战和探索的事情,孩子的天性就是愿意学习的。如果过分强调分数这种和外在反馈紧密相关的衡量标准,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甚至完全异化,变成只为了分数而学习,而对学习本身这件重要无比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有个段子说的是几个年轻人在一个老头家附近踢易拉罐玩,老头不胜烦扰,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第一星期给他们2美元,然后是1美元,逐渐减少,直至不再给任何钱,年轻人觉得没了钱就没意思了,也就不再玩了。这个例子很好的揭示了外在奖励是如何取代内在动机的。
第二,将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对等起来。学习成绩包括了平时在学校里完成的作业、课堂表现、考试分数等等,能够更加综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考试分数则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简单地将高分作为学习的目标,容易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性,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等,这些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决定性条件。分数是一个结果,而不是目的。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同时也会发现有更多的缺点暴露出来,该如何对待这些情况呢?作者的看法是以”像牛顿一样“的眼光来看待。据说牛顿有一次请了朋友来吃午饭,但他自己醉心于实验忘了这件事,等他从实验室出来的时候朋友已经吃完饭走了,牛顿看了看桌上的残局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又钻进了实验室。这个故事甚至成为了名人轶事。我们在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时,也要像看待牛顿犯错一样,以一种轻松、宽容、有趣的心态来对待。作者的女儿读初中时有时会忘带东西,需要爸爸妈妈送过去。因为学校离家远,每次送东西会耽误半天时间。作者并没有教训女儿,也没有让女儿承担自然后果,让她承受忘记带东西的麻烦而长记性。只是告诉她自己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同时只在孩子返校前叮嘱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欣赏孩子不是只欣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耐心的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挑战多动症
作者在日常接触中发现周围有不少的孩子患上了所谓的“儿童多动症“,更加诡异的是几乎没有哪个孩子通过吃药治好了”多动症“,而作者却通过辅导治疗好了一个严重的“儿童多动症“患者。由此作者展开了调查,发现了该疾病很多有问题的地方。第一,同很多心理、精神疾病一样,该疾病的检查以主观判断为主,同时辅以诊断量表,非常容易出现偏差;第二,一百多年过去了,致病原因众说纷纭;而经过直接观察、在大量案例基础上得出来的教育因素被摆到了一个最不重要的位置,反而更多的被认为是生理问题,需要服药解决;第三,通过改变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所谓的“多动症”问题,而不是服用有很大副作用、且疗效未知的药品。而目前为什么更多地是采用服药来解决“多动症”,作者认为主要是受制药企业和医生背后的利益所驱使。在整个过程中,作者没有迷信权威,也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用认真、严谨、批判的精神,深入调查,对“儿童多动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提出了批判。
未提到的那些重要方面
1、遗传和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哪些方面遗传占主导?哪些方面环境占主导?遗传和环境又是如何彼此影响的?这些问题到现在科学界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作者的女儿成绩优秀,成熟懂事离不开作者的悉心教导,但是遗传又在其中起到了多少作用,我们不得而知
2、有一种多元智能的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能组成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传统学校主要培养的是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本书重点讲述的也是发展这两种智能。其它的智能发展也很重要,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幸福,在实际发展中也要注意培养。
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好的教育就要基于孩子的特点进行。尽管作者没有一再强调要了解孩子,但是可以看出来,作者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基于对自己女儿的深刻了解、对其情况的准确把握之上的,同时亲子关系非常融洽。没有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容易变成权利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