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11:至圣先师(2)

作者: 浩哥爱读书8102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08:26 被阅读13次
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11:至圣先师(2)

写孔老夫子,一篇绝对是交代不清楚的。正如在《史记》里面,可以看出司马迁也是用笔很专注,饱满的感情,真挚的想法,用心在写,用心在记。

严格意义上算起来,在古时候,孔子的身高和体形,绝对是人中之龙,高大威猛,兼其从小习武,更是身强体壮,灵活、灵巧、灵动。一般的三五余人,均无法近身半步。

不过,在大多数的记载上,为什么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呢?总结起来,无怪乎,是因为孔子在知识、修为、教养等方面,更胜过武功太多。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条件下,孔老夫子必定属于知识极其渊博之人,可以说学问不仅广、研究非常深。除此之外,还十分的好学,可谓时时学、处处学、事事学,跟人学、跟天地学、跟万物学。今人所说的一句戏谑言语可以借用一下: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孔老夫子,不仅仅是学霸,更是学霸中的学神,效果奇高。

坚守道义的小故事。

生在乱世之间,想着有所作为,勉强可以成为孔子对手的阳虎,通过无择手段的钻营和投机,确属一类。孔老夫子,能够成为万世宗师,在道义上的坚守,不可或缺的属于加分项。

当时的人才流动还是很自由的,也可能都属于周朝子民的缘故。

孔老夫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有一次刚好遇到吴国军队攻伐陈国。(简单介绍,在周朝初年,陈国、蔡国相邻,相互之间通婚频繁,关系紧密,同时均属于地位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诸侯国,刚开始,军事等实力还很不错。这些得益于陈、蔡二国处在交通要道之上,加之原本是商朝的核心地带,人民群众多有经商习惯所致。不过,随着周王朝管控能力的逐步下降,对诸侯国之间的约束力越来越薄弱,陈、蔡两国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尴尬了,周围接壤的诸侯国相互之间争斗不断,此外,两国国君也不是省油的灯,战争是对经济的最大消耗,一点点的就衰落了,地盘更是被蚕食)。

当时陈国在几位大国之间周旋,时而和晋国关系密切,时而和楚国勾勾搭搭。相互之间只有利益交换,更无半点情谊。

不过吴国攻击陈国的时候,吴国的近邻楚国担心吴国胜利后,会对己不利,想着出兵援助陈国,安排大将带领兵马驻扎在城父(据传为今日安徽省亳州市)。楚国国君听说,当时孔夫子正在陈、蔡中间居住,赶紧派人去聘请。孔老夫子一生都有出仕的意愿,接到聘书之后,更是准备前往拜见、回礼。

这时候,陈、蔡两个国家的大夫官僚群体就发愁了,集中起来进行谋划,得出的一致性结论是:“首先,孔子绝对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发展经济都是一把好手,现在他所抨击的都是很正确的,可以说一语中的,看问题看的很准。刚好现在,在我们两国之间居住,我们所作所为,他是看在眼中,心有不服,毕竟看不上嘛。咱们的一些政策,也是多考虑的是自己,少想到的国家。听说咱们南方的大国——楚国,国君派来了人,聘请孔子。试想一下,如果孔子正在楚国当官,协助治理国家的话,想咱们这些在陈、蔡负责的官僚们就很危险了。朝不保夕都有可能呀。”参会的代表,同声称诺,达成一致(想办法,把这件事搅黄,有一次想起来,鲁迅大师对国人的那句经典评价,好像和沙漠有关)

在孔子前往楚国的道路中,陈、蔡两国各自排出了一些人马,将孔子围困在了野外,真搞不明白,有干此事的人马和心机,为啥不去对抗吴国呢?

孔子一伙人,没有办法走了,也是宅心仁厚,出门带的干粮也不多,坚持不了多久,就无米下锅了。

此情此景,随从的众多弟子,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过了没多久,更是疲惫不堪,个别身体较为单薄的人,饿的站起来都困难。再看,孔老夫子,面无愠色,每天仍旧讲习诵读,演奏歌唱(当年的礼乐地位都很高,也是日常学习必不可少的),更通俗的说法便是,教学工作一点没有落下,孜孜不倦,教书育人。

其中一位有名的弟子——子路(此弟子勇猛无比,性如烈火,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也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一位)看不下去了,生气的很,跑过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遇到困难和厄运吗?”

孔子笑呵呵的回答道:“当然,不过君子能够在遇到困难和厄运的时候,固守道义而不动摇,小人的话,估计为了生存,就会胡作非为,乱来了。”

另一位弟子子贡(端木赐,以伶牙俐齿,言语丰富,善于辩论和演说,游说他人有一手,此外,办事通达、干练,经商有道、无欺,据传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之人,更被后世所敬仰)也是怒气冲天,饿的发慌,跑过来质问老师。

孔子同样不急不慌的说:“我说赐呀,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一位博学强记的学者呢?”

子贡想了想,说:“是呀,老师确实是这样的人,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孔子说:“哎呀呀,你错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一个思想(道义)贯穿到全部学说中,也就是我的所作所为均有着一根主线呀。”

这时候,孔子已经明确知道了,弟子们都产生了一些怨恨之心,就轮流召见子路、子贡和颜回(这一位,据说可以传孔夫子的衣钵,可惜年纪轻轻就过世了),就一个相同的问题来考验三位弟子,谜面是:“《诗》中说:‘既不是犀牛,更不是老虎,为什么却在空旷的原野上,疲于奔命的跑呀、跑呀呢。’难道是我们的学说,哪里存在有不对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会沦落到这部田地呢?原因何在?”

子路说:“我个人能力有限,不过我猜想可能的理由是,我们暂时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呢,导致别人并不是完全的信任我们。而且我们还没有达到“知”的最高层吧!所以呢,导致别人不实行、不实践我们的学说吧!”

孔子点评道:“你说有些道理,不过我举几个反例吧。假如达到了仁者的底部就必定会收获信任,为什么在古代还有伯夷和叔齐的事情呢?加入知识就是力量,必定行得通的话,那为什么商朝末年还出现了皇叔比干呢?”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包罗万象,极其高深、弘大,理解起来,很需要费一番心力,暂时天下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够容纳下呀。老师呀,不行的话,您看是否可以稍微的降低一些标准呢?”

孔子正色点评道:“我说赐呀,你有点糊涂呀。听说,优秀的农民,善于耕种,不过不一定能够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满足(迎合的中性表达)所有人的要求。作为一名君子,存活当世,更需坚守的一定是修明自己的学说,通过法度来规范国家,利用道统来治理臣民,这些没有人可以保证会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仅仅不去修正自己这一危险的思想,竟然准备去迎合世人而要降低标准。我说赐呀,你的志向真是不够高远呀。”接着就是最重要的人物登场(反衬孔子的伟大),颜回的答案是:“我说亲爱的老师呀,你的学说太广义、太高深,所以天下没有那一位国家能够接受、能够容纳呀。即使遇到如此的困难,老师也是百折不挠的推广着、实践着,亲力亲为,兢兢业业。所以说,不被容纳其实没有什么的,何惧之有?正是因为不被容纳,才能够彰显君子本色呀!老师的学说没有被修明,那是弟子们的耻辱呀。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却没有被采纳和实施,那是当权者们的耻辱呀。”

孔子高兴地笑道:“孩子,你说的很有道理。深解我意,深懂我心呀。你的才能和学识太好了,假设你拥有很多的财产的话,我一定去给你当管家。”

最后,考卷答完了、点评完毕了。孔子悄悄的排遣子贡到达楚国,说明缘由,在楚昭王的兴师动众之下,方才帮助孔子脱身。

坚持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

巍巍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11:至圣先师(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ki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