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书读了有一段时间了,小故事多多少少写了八篇,静下心来一看,基本都是围绕着秦末汉初之间的几位英雄好汉,谋士武将,竟然差一点将相国萧何遗忘。
说起来,相国萧何是位秦朝故吏。因他通晓律令,对各种规定了然于胸,加之铁面无私,执法公平(多次包庇刘邦,这一点不好理解,只能说每人的性格都有好几面),而被任命为秦朝的一位主吏掾(在古代,官和吏不同,官多为外地人过来,经常有变动。吏是官的从属,更准确的是具体操办之人,大抵是当地有些名望和德行之人,基本不太有大的变动。掾yuan四声,是吏里面的带头人或者考核者,类似于企业里面的主管)。
在这一位置的时候,和刘邦工作多有交集和接触,更重要的是对相互之间的抱负和能耐多有了解。读书总是觉得当时的人相面都有两下子,萧何更是出类拔萃(楚汉之争举荐韩信;汉初建国后,书中所云: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临终之前,对曹参的推崇等等)。
有个小故事就是说,当年刘邦去秦朝国都咸阳附近出差的时候,他人送礼基本都是给了三大钱,独独萧何多给了二大钱(具体多少不甚清楚,在《史记》中,写的是萧何给的五大钱,也是为了前后有所呼应。刘邦得了天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还把这一条单独列出来,也是有情有义好兄弟),真厉害。
当然,萧何更厉害的是专业素养,特别是在法度维护、基础数据的保存方面。
刘邦的军队,攻入秦朝中心之时,他人都在抢夺财物和美女,只有相国萧何第一时间将秦朝的典籍,特别是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卷宗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安排士兵好好看护,不得有误。
私以为,单从这一点来评价萧何,在五千年的历史上,就应该属于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因有二。
最直观的影响,正是对这些典籍的保存,注定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果。在楚汉之争的前期,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刘邦集团对全国财政赋税、种族人口、山川河流等的掌握程度,明显已经高出西楚霸王一筹。按照博弈论的理论来讲的话,可以说已经处于高阶状态,随着斗争的深入,各个微观环境调试到位,获胜有点水到渠成之意。(当然,此处纯属个人意见)。
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对秦朝所建立的各种制度的传承(这些制度可以说是奠定了随后两千余年的基础)。虽然汉朝是通过暴力武装推翻的秦朝,然而在统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上来说,更多的是对秦朝所建立制度的修正和完善,采用的柔和的方式来进行接纳和取舍。此外,汉朝的统治者正是看到秦朝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部分情况有意识的予以弱化。汉初,连续三位皇帝当政时,所采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何尝不能说相国居功至伟呢?(特别是成语萧规曹随,更是表达的政策的延续性)
相国萧何在刘邦集团所发挥的作用,除了制度方面年年属于先进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合格、高效的后勤大总管。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在汉中没有待多久,就开始了攻击。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勤补给不到位,一切都是白搭。更合理的说法,或者说更可能是落得强弩之末的结果。三国时期,诸葛七出祁山而未能功成,后勤补给不利应该算上一个关键因素。
刘邦重新攻入关中的胜利,韩信功劳最大,第二的话,应该就是萧相国了(这里在排名的时候,已经将留侯大人排除在外了,至于原因嘛,张良属于世外高人,不参与普通的论功行赏)。
在关中平原上,萧相国更是忙前忙后,征兵筹粮,确保了战争时期,大后方的不慌不乱,生产有序,输出稳定。
虽然在楚汉斗得正欢的时机,高祖刘邦还不忘间或耍个小计谋、敲打敲打手下,这些都可以看作帝王御人之术,萧相国的回复也是正中下怀,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反正不想篡国夺位,那就不情愿的欺负欺负百姓,强行低买人民一些田产房屋(不知道私下里,是否给了额外的补偿),给皇帝一些假象,更是让其吃个定心丸吧。回过头来,冒着砍头的风险,再为长安周边的群众争取点利益。毫不意外的雷霆震怒,打入监牢,后来也有惊无险的被放出来,接着当相国。
试问这一点,又有谁能够说清楚,到底是不是君臣之间演的一场戏呢?怎么感觉,两位都属于不世出的好“演员”呢。
当然,还是要发自内心的赞一声,对汉朝来说,萧相国不愧是一位忠肝义胆的好官呀。(在秦朝,仅仅是吏,从历史角度考虑,只能说,算不上好吏,确是位好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