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
人的所作所为总是有得有失。不知得失,怎么能明辨是非?
在心理治疗中,“得”指行为给本人或重要他人带来的好处,“失”是指行为给本人或重要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损失、伤害等,也包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比较容易犯糊涂的是“得”,尤其是“内得”。内得是指行为过程本身给行为人带来的正性内心体验,外得指来自他人或社会的赞赏和报酬。
无论是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会有收获,也一定可能失去,遗憾。只不过是有大小多少程度之分。
比如,从初三到现在这段时间。自己参加了三个学习小组。读书学习小组,曼陀罗线上成长小组,还有李老师的危机干预培训学习。这三项是必须要写作业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还给自己设定了每天要读书,有三个读书群,这三个群读的书是不一样的。我发现,这段时间自己是有很多收获的。比如日子因此过得忙碌而充实,不会因为不能出门而焦虑不安,烦躁郁闷。像有一天有个同学给我发信息,说,你在家忙着写东西,不会闷吧?我没有回。实际是真的没有时间回,因为一来一回,可能就得聊上十几分钟。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最近也没有刷,因为真的没有时间刷。也正是因为这样忙忙碌碌,虽然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还是比较多。但是都是忙着读书,写东西,分享,听课。所以,眼睛相对以前要轻松多了,作息时间相对比较规律了。
有得就有失。因为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有些部分就不能够全情的投入。比如读书小组晚上八点的分享就不能按时参加,只能爬楼看各位老师的分享。曼陀罗线上成长小组,因为分享的内容比较多,也不能全程投入。到现在为止有很多分享都没有听。这样,虽然是在同一个小组中,但是就没有好好的运用小组动力。
不过我个人感觉,内得的部分,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读书写东西的过程中,内心感到的是一种满满的喜悦。而不是像以前刷小说那样,刷的很无聊,可是还是继续刷,停不下来。不得不刷,却刷的难受,内心是有冲突的。现在是不得不读,不得不写,内心却是喜悦的,愿意做的,没有冲突。
至于外得呢?在各个小组,也都收获了别人的正向评价。这样更加促进了自我的反思与成长,这些正向的评价既是动力又是压力。这几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就特别想要写的好一点,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正的表达出来,写一点东西像模像样的文字。
从三个方面的事例来说明。
一、保护
主要是母亲对子女的保护。这种保护带有本能性,保护过程中给母亲带来的正性体验也具有本能满足的性质。但容易走向过分保护。
心理治疗师要做的至少有两步。第一步是对母亲的苦心表示理解。第二步,不是不管,而是管到什么程度,什么该管,什么最好不该管。
父母保护子女是本能。但是如果过分保护,对孩子的独立自主就造成了不良影响,孩子长大后就不能更好地做自己。所以你做的我理解,但是,该放手的要放手。就像孩子自己在家里做饭,只要他做就好了,做得好,都是不断做训练出来的。好不好吃,他自己也是可以品尝得到的,不好吃,下次就可以改进;若好吃,下次可以继续发扬。可是我们大人并没有品尝,就开始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的,什么火大了,盐少了等等。如果做父母的总是这样不放心,甚至恨不得包办替代,孩子怎么能做好呢?怎么能成长呢?
二、权利
权力不单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动物界也是如此。
心理治疗中常遇到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母亲对子女的控制,一种是夫妻争夺话语权。
因为独立自主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种基本心理倾向,所以即使控制者心怀善意,我们谁都不愿意在别人严格的控制下过日子。
谁也不想被别人控制,谁也想自己做好自己。我是好心呀!好心就能办好事吗? 所以放下自己的控制欲,把别人的权利还给别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的,如果连试错的权利都不给,如何长大?如何独立自主
三、重视
心理学家对戏剧性或表演型人格障碍做了经典的描述,把他的特征描述为寻求注意。
人人都有被重视的需要。
我们把被重视这种需要的满足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形式是用个人的身体去吸引别人的眼球;高级形式是被人重视的事物可以离开个人肉体而独立存在。
古人称立德、立功和立言为三不朽,都是被重视的高级形式。
个人心理具有社会存在和生物学的双重基础。
每个人都想自己被重视,要么看到自己的身体,要么看到自己的言行。就比如我在曼陀罗成长小组,我不能全程的听大家分享,因为时间真的太长了,每个人太热情了,从晚上7点到夜里11点,我真的不能全部投入。我也不能及时的给予回应。那么,我可以看一看小伙伴们的作品,在作品中给予回复,这也是我愿意去做的。之所以给每个人除了点赞之外,还要尽量的给予一些文字的解读,就在于老师在第一天分享的时候提到过,我是曼陀罗心理治疗师,为了被老师看到我真的是在努力,所以一定做些我能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