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20课:再讲四圣谛(三)

第20课:再讲四圣谛(三)

作者: visuddhi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09:36 被阅读0次

    再讲四圣谛(三)

    主讲:JK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  (念诵三遍)

    老师:我们继续讲“四圣谛”,我们之所以会有来世,是因为有“业”的作用;而我们的身心行为之所以会成为“业”,是因为“贪爱”的作用;那么我们为何会对这个五蕴身心发生贪爱呢?

    学生:无明、我见。

    老师:嗯。由于我们凡夫对五蕴处于无知(无明)的状态,所以我们错误的认为五蕴是一个永恒的、快乐的自我,所以才会对它产生贪爱。

    也就是说,无明是发生贪爱的原因,那么反过来,我们要想解脱轮回,不再有来生的生命,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断除贪爱。

    老师:对,怎样才能断除贪爱呢?

    学生:看到五蕴真相。

    老师:对,看到五蕴的真相,如实知见五蕴的真相,就可以令无明和贪爱消失。再提一个问题:道谛是啥意思?

    学生:灭苦的方法。

    老师:答案是:到达涅槃(苦灭)的道路,叫作道谛,全称叫作“苦灭道”。

    我们讲了,要想不再有下一世的五蕴身心,就得断除贪爱,令业无法产生;要想断除贪爱,就得如实知见到五蕴的真相;所以,看到真相是解脱的关键。

    而我们现在学习的行禅、坐禅等内观,就是看到真相的方法,也就是“四念处”。

    今天我们学习一些新概念,将来都能用得上的概念,至少我们要熟悉一下它们的名称。

    1、刚才讲了,道圣谛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这是对“道”的解释,那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八正道”或者“八圣道”。

    三种八正道都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个道支,次序不要弄错了。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就像把十二缘起归纳为惑、业、苦,就简单了。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定学;正见、正思维是慧学。

    2、有人会疑惑,那八圣道之外的道品呢?37-8=29,还有29个道品呢,在哪里?

    实际上,八圣道是可以包括其它的道品的,它们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修的内观(四念处),就可以包括在八圣道当中,怎么个包括法呢?

    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概念:

    八正道分为两种: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

    A.其中,出世间八正道是圣者内心中拥有的圣道,是真正的圣道。

    B.世间八正道是凡夫修学的八正道。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两个概念,有何感想没有?

    简单的说:出世间八正道是建立在初果以上的圣者心中的;初果以上的圣者的心,是清净无烦恼的,是充满智慧的;凡夫的心,是杂染的,有烦恼的。所以,两种道是不同的性质。

    学生:由世间八正道,修得出世间八正道?

    老师:对。

    C.为啥要建立两种八正道呢?

    因为,圣者心中的八正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从凡夫一点点修出来的,对不?凡夫怎么修才能变成圣者,从而拥有真正的出世间圣道呢?

    凡夫就是修世间八正道,才到达出世间八正道的,所以,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圣道,是次第的关系,清楚了吧?

    前面讲了,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个东西,是什么来着?

    学生:戒、定、慧。

    老师:对,很好。我们凡夫现在修的戒定慧,就是世间八正道,这样修啊修啊,最后就会获得圣者的智慧,因而看到真相;那个看到真相的圣者的智慧,就是出世间八正道中的“正见”,明白吗?

    八正道中正见为首,为核心;出世间圣道中的正见一出现,其它七个圣道就都出来了,圣者的八个圣道就都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世间道和出世间道二者的次第关系。

    学生:正见=智慧?

    老师:对。准确的说,应该是:出世间正见=无漏智慧。

    总结:八支正道分为: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真正的圣道,是指出世间的八圣道。

    世间八正道是出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我们通过修习世间八正道,从而到达出世间八圣道,再由出世间八圣道到达涅槃。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出世间道里最重要的正见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世间八正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D.其实,世间八正道还要分成两种:1、基础道2、内观道。

    (1)凡夫修的八正道,还要分为这两种,那么,什么是基础八正道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修行内观(四念处)之前,我们有没有听闻佛法呢?

    我们在修内观之前呢,已经开始听闻佛法,我们已经相信了业果,而且已经从理论上了解了佛法。

    那么,基础八正道当中的正见,就是指对于业果的相信,和对佛法的理论性了解,主要是对业果的正见,叫作“自业正见”。

    凡夫实修止观之前呢,最重要的正见,就是相信业果,对不对?当然,对于佛法的理论性把握,也属于这个正见的范围。

    那么,基础道,就是指实修内观之前的戒定慧的修学,此时的正见,是靠听闻、思考得来的。

    相信了业果之后,有了业果的正见,就能够持戒,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正语、正命这些戒律的几个道;持戒清净了,就可以修禅定,戒律清净了才能成就禅定,所以,就有后面的正定。

    这是修内观之前的基础八正道的情况,也就是修内观之前的三学的修习情况。大家看明白了吗?

    那么,有了基础的戒定慧之后,该要做些什么才能够看到真相解脱轮回呢?

    当然是必须要修内观,修四念处,对吧?

    (2)所以,基础道之后,是内观八正道,就是内观道。

    那么,内观八正道的第一个道是什么?

    学生:正见。

    老师:对,也是正见。那么,内观道里的正见和基础道里的正见,有啥不同呢?

    基础道里的正见,是通过闻思获得的,是通过熏习抽象的理论概念获得的;

    而内观正见,不是这样的,它是对佛法的直接体验,不是概念性的。

    比如,我们在基础正见当中,对于生灭无常、苦、无我,对于因缘,只是纯粹概念性的理解;概念性的东西,无论理解的多深刻,也比不上直接的体验,对不对?

    现在我们开始修内观了,就会逐渐地获得一层比一层深刻的智慧,后面我们会粗略讲一下十六观智。虽然这些观智还是凡夫的智慧,不是圣者的智慧,但是它们已经能够对无常、苦、无我、因缘这些佛法,进行直接的体验,而不是概念性的了解,内观中对佛法的体验和实证,就是“内观正见”。

    由于此时,我们对因缘,对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对四圣谛的认知,比原来的概念性理解深刻了,深刻了许多,因为我们直接看到了,所以我们的“信”也必定是超越之前的基础道的,对不对?

    那么,此时,我们的行为肯定会比基础道的时候做得更好,对不对?

    我们持戒肯定比基础道时更有力。

    那么,我们所修习的马哈希系内观禅法呢,是籍由内观来培养定力的。我们在内观当中,随着观智不断开展深入,到了最后证得道智之前,还是由对身心现象的持续观照引发定力,从而凭借定力引发圣者的智慧,来看到真理。

    总之,内观八正道,是由内观正见引发的,和基础道的情况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种八正道,后面的道都是由最前面的正见引发的。

    学生:内观道正见是在闻思而来的正见基础上,通过亲自实践内观而证得;所以比基础道的正见更加深刻与牢固,因此正语、正业、正命等戒行,及正定也会随着正见的加深愈加圆满。

    老师:对,总结的很好。

    基础道的正见,闻思而来,比较浅,不够深刻,引发的戒和定也会力量不够;

    内观道的正见,是实修而来,比较深刻,引发的戒和定有充足的力量。

    但是,它还无法跟出世间八正道比较,因为出世间八正道的正见,是出世间的智慧,能够证悟真理,所以,出世间正见引起的戒和定,是前面的世间道无法比拟的。比如,初果的时候,戒律就圆满了,不会再犯戒了。

    三种道的正见不同,所以引发的八支正道不同,这就是三种道的差别。明白了吗?

    可见,这个“认识”是多么重要,持戒不好的人,一定内心中并非深信业果的,他对业果的“见”有问题。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世间八正道分为两种:基础八正道和内观八正道,基础八正道就是指没有实修内观之前的戒定慧实践。

    出世间八正道,也就是所谓的“圣道”,其实也是分为四种的,哪四种呢?

    南传所讲的圣果分为四种,所以圣道也分为四种。

    也就是说,初果的八支圣道,和二果的八支圣道是不同的,为啥呢?因为初果所见的真理和二果虽然一样,但所断烦恼不同。那么,果位有四个,所以也就有四种不同的圣道。也就是说,四个果位,各自所证的正见不同,所以圣道就有所区别。这个了解一下就行。

    初果有初果的圣道,四果有四果的圣道。

    初果的圣道,断三种烦恼:我见、戒禁取见、疑。

    初果和二果,戒律圆满。

    三果,戒律、禅定圆满。

    四果,戒、定、慧全部圆满。

    也就是说,我们到了四果,才能断除所有的无明、贪爱、我慢等烦恼。

    这样子,我们对道谛——八正道——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了,对于南传的整个修行次第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了。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四念处虽然和八正道同属于三十七道品,但是四念处实际上是八正道当中的内观道,八正道是可以包含四念处的。

    内观=四念处,四念处=内观八正道。

    也就是说,内观道是证果的关键,四念处是获得圣道的关键。

    我们只有修内观,才会把这个凡夫对于名法和色法的觉知,一步步发展为观智,最终成为圣者的智慧——圣道中的正见。

    关于三种八正道,就先介绍到这里。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而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如何修内观道。

    3、简略介绍下七清净和十六观智。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介绍十六观智的这些名词,让大家熟悉一下,大家不要把我讲的这些当做判断自己是否生起观智的标准,你们要在禅修营听禅师所讲才是终极标准。这是第一点,明白吗?

    《清净道论》里讲的太晦涩,我只好根据马哈希大师和恰密长老的讲解,相似地讲解给大家而已。

    第二点,禅修营的禅师也未必会给你们讲,因为禅修是要避免追求果位的,对果位或观智的追求会成为障碍,总之禅师如何说,你们就如何做就好了。

    我们凡夫的这种对名色法的觉知,是如何一步步深入为圣者的智慧的呢?这个步骤,就是“十六观智”。

    学习十六观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七清净。

    什么是七清净呢?

    我们佛法的实践是戒定慧三学,对吧?戒定慧三学是用来干嘛的呢?

    其实都是用来对治烦恼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用来令我们的心变得清净的。只不过呢,这三种学,令心清净的程度不同。

    (1)猛烈的烦恼生起,然后发生了恶的行为,这是戒律要对治的对象。能做到这步之后呢,内心里虽然有烦恼发生,但是能够控制自己不让烦恼转变为杀盗淫妄等恶行了,就是把戒持好了。

    (2)那么,在持守好戒律的基础上,禅定可以让烦恼暂时不生起,当然出定后烦恼还是会生起。比如无想天的天人,按照南传,他们连心法都没了,烦恼也无影无踪了,但是没有用的,一出无想定,或者从无想天死亡投胎后,烦恼照样继续出来。

    这是禅定的作用,可以让贪欲、嗔恨等烦恼暂时不生起。

    所以呢,我们首先要持戒,戒持好了才能成就禅定,粗的能对治了才能继续对治细的。

    (3)如果你连烦恼引发恶行都无法控制,又如何能够令烦恼暂时不生起呢?这就是“戒能生定”的理由。

    (4)那么,禅定令烦恼暂时不生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禅定的力量,让贪嗔等五盖的烦恼暂时不生起,智慧才有机会显现;智慧发生之后,才可以把烦恼连根拔起,让烦恼永远消失;这就是“定能生慧”的原因。

    (5)由此我们看到,戒定慧是一个次第,同时也是对治烦恼的三种层次,或者说,是令心清净的三种层次,对不对?

    B.(1)那么,戒律能够令烦恼不发生恶行,这种令心清净的程度,叫作“戒清净”①。

    (2)禅定能够令五盖等烦恼不生起,这种令心清净的程度,叫作“心清净”②,定学,有时也叫“心学”,这里的“心”和“定”是同义词。

    七个清净,现在有几个了?

    学生:2个,戒清净、心清净。

    (3)老师:嗯,那么,智慧灭除烦恼的过程比较复杂和重要,我们给它分为五个过程,分别为:见清净③、度疑清净④、道非道智见清净⑤、行道智见清净⑥、智见清净⑦。

    加起来一共七个清净,就是“七清净”。

    智慧包括的五个清净,先别管内容是什么?“七清净”明白了没有?

    其实,七清净就是三个清净嘛,戒定慧三个清净而已。

    定是止,慧是观,所以,智慧令心清净的五个层次,其实就是“凡夫的观察觉知”发展为“圣者智慧”的「十六个层次」。

    我们把这五个层次细分一下,就是“十六观智”。

    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的关系,明白了吧?

    我们前面提到的“观、慧、智、正见”,这几个词其实都是同义词。

    C.(1)第一个观智:“名色分别智”

    比如,按照四念处的方法来行禅,观察脚的起和落,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定力增长,道智观照的能力增强,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抬起”和“落下”,是两种现象,两种不同的现象。

    坐禅时,会发现胀起是一种现象,瘪下是另一种现象,它们是不同的两种事物;

    还会发现,抬起是一种,“觉知抬起”是另一种现象,它们也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此时,可以直接体验到:名法的特性是“能认识”,色法的特性是“不能发生认识”(注意:不是凭借之前我们学习的定义“‘抬起’是色法,‘觉知抬起’是名法”来认识的),然后你会看到,所谓的“生命”,其实就仅仅只是“名法”和“色法”而已,只有名法和色法,没有“人”,没有“我”,没有“有情”,此时,就发生了“名色分别智”⑴。

    “名色分别智”,字面意思能看懂吧?能够分辨名法和色法的智慧。

    由于此时体验到了“只有名法和色法”,没有“人”、“自我”,就消除了“自我”的这种“邪见”,那么,“见”就得到了“清净”,这是五种清净当中的第一种:“见清净”③。

    “见清净”,不难理解吧?

    学生:见清静=名色分别智。

    老师:对。

    你们需要信任马哈希系禅师们的禅法,信任他们的教导,不要自作聪明,三心二意,只要正确掌握方法,观智会相对容易发生。当然,你们最好去参加禅师们的禅修营才会容易使禅修有成果。

    (2)那么,在获得第一层观智之后,继续练习,随着定力的增长,观智又开始发展,开始时是观察“抬起、推进、落下”,现在开始观察“想抬起、抬起”,“想推进、推进”,“想落下、落下”。

    也就是说,此时会发现,在发生任何身体动作之前,都有一个名法,这个名法发生后才会有动作发生。

    “想抬起”是一个名法,这是一个动机,然后才会有“抬起”这个色法的发生。

    “想抬起”这个名法,是发生“抬起”这个色法的“因”。

    此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想抬起”和“抬起”,是不同的两个事物,而且能够观察到它们之间是因果的关系,不仅色法需要某个“因”才能发起,名法也是如此。

    此时会发现,只有某个“声音”出现后,“觉知声音”的这个名法才会出现。

    也就是说,“心法的认识对象”是发生“心法”的“因”,这都是禅修中清楚体验到的,不是理论。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会发现,身心的一切行为,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一连串的因果而已,都是因果关系。前面的名法或色法,发生后面的名法或色法。

    所谓的生命,只有这一连串的前因后果而已,没有“自我”,没有“人”。

    此时就体验认识到了“因缘”,这一观智就叫作“因缘把握智”⑵,大家能明白这个词吗?

    学生:缘摄受智?

    老师:“因缘把握智”,有时也叫“缘摄受智”,是一个意思,把握=摄受,可能禅修营中,禅师的讲解会有不同。

    获得“因缘把握智”之后呢,对佛陀所说的“因缘法”就没有怀疑了。

    “因缘法”或“缘起法”,这是佛法的核心,对不?

    现在直接体验到它了,对因缘法没有怀疑了,进一步体验“无我”了。

    这个就是五个清净中的第二清净:“度疑清净”④,度了对因缘法的“怀疑”了。

    学生:缘摄受智=度疑清静,就是对因缘法的“怀疑”没有了。

    老师:对,度=没有,度=解除。

    “缘摄受智”和“度疑清净”这两个名词没问题了吧?

    (3)接下来继续训练觉知,随着定力和观照能力的增长,在观察“抬起、落下”的时候,不仅仅能够清楚区分“抬起”和“落下”是两个过程,而且,还能观察到“抬起”本身是由三个过程构成的,就是:开始,进行,结束,对“推进”和“落下”的观察也是如此。

    此时,会看到,事物的生灭,抬起的生灭,推进的生灭,落下的生灭,还有名法的生灭。此时,就认识到:无论哪个现象,无论哪个色法,哪个名法,都是“无常”的,一个生灭接着一个生灭,它们是一种“苦”,色法和名法的生灭不受任何控制,所以它们也是“无我”的。

    此时,就体验到了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从对现象的无常的体验为基点,同时体验到了现象的苦和无我,这就是第三层观智“思维智”⑶。

    要注意:此时对三个真理的体验,还是凡夫的层面,不是圣智的证悟。

    在获得“思维智”,体验到“三法印”之后呢,随着练习,观智就进入了另一种层面,生起“稚弱生灭智”⑷。此时,身心感受,开始有明显变化,会有喜悦、轻安等等现象发生,内观中还会有由观智引发的“光”等现象出现,有时静坐时就好像沐浴在月光中一样,很快乐,很安静,但是这些现象,是不可以执着的,因为这些现象,叫作“观智的染”,一旦贪着它们,观智就不会再向上发展了,有的人还以为到这里就是证悟初果了。

    这些应该都会发生的,你们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也一定会贪着它们,但是需要依靠禅师的指导,离开对它们的贪着。

    通过接受禅师的指导,就能确定:“光明”等法不是正确的道路(非道),对它们的爱乐只是观染而已,持续地观察所缘才是观禅之道,观禅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应当继续观察。这种「确定」叫作“道非道智见清净”。

    “思维智”和“稚弱生灭智”,属于五种清净中的第三个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⑤。

    (4)不再注意“光明”等观染之后,继续持续观察名、色法,生起“强力生灭智”⑷,能够看到心法和色法更迅速的生灭,一个“抬起”会变成很多段,很多生灭。

    后面不详细讲了,只做个粗略的说明。

    生灭智之后是“坏灭智”⑸。坏灭智就是只看到现象的迅速灭去,无论观察什么,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迅速灭去,这样就会依次发生“怖愄智”⑹、“过患智”⑺、“厌离智”⑻、“欲解脱智”⑼。

    因为看到无论任何现象,都迅速的灭去,就会对名法和色法的“灭”感到恐惧,然后觉得任何名法色法都是一种“过患”,然后对名法色法产生“厌离”,有了“厌离”的心之后,就会想进入没有名法和色法的“涅槃”,此时就是“欲解脱智”。

    “欲解脱智”之后是,“审查智”⑽意思是重新审查三法印。

    “行舍智”⑾是进入预流果的前期,行菩萨道的人只能修道行舍智,再往下修就必须进入初果,证得初果后,再有七生就必须进入涅槃。

    行舍智之后是“随顺智”⑿。

    “随顺智”是“行道智见清净”的终点。

    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避免了“非道”,进入了正道,所以叫作“行道智见清净”。

    从“强力生灭智”到“随顺智”,属于五清净中的第四个清净“行道智见清净”⑥。

     “种姓智”⒀,意思是超越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此智不属第六清净,也不属第七清净。

    (5)最后的三个观智属于最后一个清净“智见清净”⑦。

    “种姓智”之后,就进入“道智”⒁了,进入“道智”就是证初果了,所以叫作“智见清净”。

     “道智”之后是“果智”⒂,果智之后是“省察智”⒃。

    这就是七清净和十六观智。

    愿以此功德,永离诸愚人,随彼善知识,得证般涅槃。(念诵三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0课:再讲四圣谛(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rr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