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f09adf5d1c4a629d.jpg)
原本十一上映的冯小刚电影《芳华》被一直延期,直到确定12月15日上映。周末闲来无事,就带上儿子去看这部电影,按理来说,应该带儿子看动漫电影的,可是儿子不愿意看这些电影。他爱看一些怀旧的电影。或许和我平时爱看这些书的缘故,所以他也耳濡目染,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为这一段时间,我有些爱上了看女作家写的书;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杨绛先生的《我们三》;以及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芳华》。
《芳华》这部电影,被冯小刚称为自己青春文工团的记忆。因为这是第一部自己的青春片,从电影英文名取名叫《youth》也能看出,冯小刚把自己20岁进文工团的青春记忆搬上来银幕。而这部大作就是畅销作品多部和热播剧金牌编剧,有人世间第一个“中国最美战地女记者”之称的严歌苓。
对于严歌苓,我爱上文学书之后,才知道她的大名,但是根本不知道之前那么多的热播剧,都是改编自她的作品,更让人吃惊的这些电视剧的编剧都是出自她之手。严歌苓善于写女性,她的小说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女性;因为她曾说道:“她还说,“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
也许在严歌苓眼中,女性更敏感,通过女性这一斑,可窥见全豹吧。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484fe73bc13a3f84.jpg)
二
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呢?说实话我是留着眼泪看完的,尽管我和儿子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没有当过兵。儿子也表现少有的客观和认真的态度。知乎上有人发起如何评价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的问题,点赞和评论最高的一篇文章,
有这样一段话,我很赞同:不同于《唐山大地震》那种悲情的渲染,《芳华》的感染力,是润物细无声的。整部片子看下来,你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一样,那个可能我们这些95后所理解不了的时代。
人间啊,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幸运的是,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最终,苗苗还是和黄轩在一起了,他们没有结婚。但是,他们过的幸福,这就够了。最后上一张苗苗草地独舞的剧照,太美了。
说实话,大神真的很多,我也很佩服这些九零后的文笔,能写出这样触及心灵的语句。我最喜欢这里面的苗苗。如同孙俪主演的《小姨多鹤》的女儿张春美。因为文工团的梦想破灭,甚至成为神经病。严歌苓的笔下总有自己的影子。
当然剧情无须多言,因为网上的剧透已经很多。其实大致讲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少年男女从大江南北挑选出来,进入某部队文工团,担负军队文艺宣传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在这个团队里朝夕相处,她们才艺不同、性情各异,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
严格的军纪和单调的训练中,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她们命运的流转变迁,是为了讲述男兵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永远探究的意义。
其实导演冯小刚对于这部电影也给予厚望,甚至为了这部电影的开拍,一直等待严歌苓小说的结稿。用小钢炮的话说:“我只能写出我自己的故事,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其实,《芳华》是他给自己的一封情书。
近期因为袁立和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撕逼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徐帆的无辜躺枪,有小钢炮火爆脾气之称的冯小刚,不可能让爱妻受委屈而坐视不管,但是他都没有发声。可见在《芳华》没有删减通过广电总局不容易审核之后,他很珍惜芳华,不想让自己因为《芳华》留下的眼泪而受人诟病。
所以他不想节外生枝,当然在娱乐圈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对于自己的娱乐新闻,冯小刚很少发声,唯独电影,他是丝毫寸土不让。
比如可以因为电影,怒斥那些非良心制作的电影都是给垃圾观众去看而遭受非议;因为《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电影院排档少,而和首富之子娱乐纪委书记王思聪,网上怒怼。真的是为电影而生或死。导演界的堂吉诃德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3c13db6d35504a5f.jpg)
因为是这样的男人拍的《芳华》,我才愿意去看电影;因为是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我更愿意耐心静下心来去看这部小说;因为苗苗,让我有了深刻体会作一回女人的愿望。
因为共同的成长历史经历和生活的政治背景,这既是冯小刚自己的20岁进入文工团的青春记忆,也是严歌苓一段青春经历,因为里面的人物有她从小到大接触的战友们的影子。
所以让冯小刚和严歌苓因为《芳华》,合作在一起。四年之前的2013年,冯小刚给严歌苓说:“我们俩拍一个文工团的电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团的,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生活。”
严歌苓欣然应允。于是就开始了《芳华》小说的创作。虽然她担心自己写出来的《芳华》,冯小刚不喜欢,但是严歌苓也是有个性的女作家,她说道:“我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写那些让我感动的、让我有兴趣去研究和探索的人物。”
严歌苓在文章《这就是我写的《芳华》的原因》中写道:写完《芳华》后,我跟小刚导演说:我把小说发给你,但可能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文工团的小说,虽然故事是发生在文工团里,但它也写到了人性的弱点。小刚看完后,非常喜欢,于是我帮他做了电影的编剧,在此之前,我已经很多年不编剧自己的小说了。
虽然电影上映之后,也有影评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电影中的篇幅多为倚重在文工团的日子,影片末尾的三分之一描写了多年后的他们各自的生活,然而省略了原著最后四分之一的结局。
篇幅比例的不同也昭显出作品整体呈现的气质不同,电影始终浸染在温情又怀旧的氛围里,在你感到绝望之际又会被赠予一点糖份,让你相信希望就在明天。
而小说看上去就有些不近人情,残酷的事如画卷般挨个展开,让你沉甸甸地如同积满水的毛巾,拧一拧就能落下泪。
但是小说的作者和电影的编剧严歌苓很满意这样的拍摄;她评价到:《芳华》电影拍得非常美,我觉得现在看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看后会觉得满足。
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真如评论那样:如果说电影是属于冯小刚的回忆录,那么小说则是严歌苓极具现实主义批判的忏悔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1aaf5715ab70c6f0.jpg)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冯小刚执导的影片《甲方乙方》里的这句台词,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时光飞逝,总是令人猝不及防。一晃之间,这句台词里的“1997”也已过去20年了。
在这2017年最后一个月,我有幸读了严歌苓两边小说《小姨多鹤》和《芳华》;《金陵十三钗》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我都没有看,因为这一周的12月13日,正值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这两本书让人整个心情很沉重,所以不敢动手去翻。
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早年离异,她的童年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窦文涛在《一路书香》说道:“路遥小时候有饥饿的经历,饿到满山遍野找那个野果子吃,一个作家评论路遥小时候有巨大的饥饿感,是追逐了路遥一辈子的老狼。所以他有一辈子饥饿感。才有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问世。”
严歌苓说道她父亲不太禁止她看书,因为她懂事的时候刚好是文革的时代。是父亲大量的藏书给了他辽阔的视野。《彷徨》、《堂吉诃德》、《复活》。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经典小说,都能在她父亲的书房里找到。
所以这些西方小说,对于严歌苓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写作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每每有人问她父亲作家萧马:您一声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父亲很欣慰地说:“我女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7dbdb8c1184cde8d.jpg)
严歌苓从12岁到成都军区的文工团,跳了8年舞蹈。最早是1979年开始写作。莫言、余华、迟子建这些牛逼的作家,谁能想到自从严歌苓走上了文学创作之后,这些都是她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的同班同学呢。但她从未刻意提起。或许以免让人认为她蹭热度。当然她的文学成就也无须提起这些人,因为她本身就是热度不减的当红作家。
1988年离开中国到美国,考入了哥伦毕业艺术学院(非哥伦毕业大学),该学院有一个电影系,其中一个系叫做小说写作。美国小说写作课和中国不一样。严歌苓认为美国的自由度和气氛更好。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艺术的批评和读书气氛活跃。在学校可以有纪律,系列地读大量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眼光去读,也用一个批评家眼光去读。
写作无非也就是让你多写,如果你是一个自由的状态,不去上学就很懒,写得少。
在这个写作班里你必须写,写一个章节,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个特写,每天不断地实践和体会写作是怎么回事,特别是一边写一边阅读,会进步很快。
或许美国小说的写作经历,让严歌苓迅速成长,更能全面地看懂中国。
所以此后的几乎所有作品都能获得文学界的奖项。更可怕的是作为小说改为影视剧的编剧,都是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张艾嘉、陈冲和高晓松这些国内一线导演主动合作,其作品无一例外在电影、电视剧都成为热播经典剧。
当然,这些导演中,严歌苓最贴心最舒畅的就是和陈冲的合作。
1995年2月,陈冲当选柏林影展评委,就和严歌苓商量拍摄《天浴》。严歌苓说道:“我觉得最贴心最舒畅的就是和陈冲的合作,虽然我们就是像过家家似的很快弄出一个剧本,然后俩人一块做事情,贴心地谈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投资了怎么办等等,这种经历终生难忘。”
严歌苓的母亲,比较严格,禁止严歌苓看一些书,严歌苓只能被迫偷偷地看,或许不同教育孩子读书的方式,让严歌苓父母婚姻就没有共同语言,而早早的走到尽头。
这也许是婚姻破裂原因之一,所以严歌苓感情也是不幸的。
严歌苓的初恋发生在15岁,却爱上了一名30岁的军官,最后被明哲保身的军官出卖了,把她写的情书交给了组织。成为她人生第一次“道德败坏”羞耻。
1986年,严歌苓与知名作家李准的儿子李克成因为共同的写作爱好,两人陷入了热恋,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此后两人“分开旅行”,严歌苓娶了美国,李克成去了澳大利亚。从此聚少离多,谁都想坚守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最终只能以和平离婚收场。
严歌苓的生活的经历就是一个吉卜赛,到处跑,严歌苓说道:我没办法写一个地方,我不是乡土文学作家。
我觉得我到哪里都是边缘人,在中国是个边缘人,在国外也是个边缘人,边缘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什么他都不信以为真,不认为本来就应该那样,什么东西他都会保留一个质疑的、侧目而视的姿态。
这一点就让我在西方、东方、美国、亚洲、非洲、中国之间,永远都在比较的过程中,越比较越对自己国家的经验敏感。
对语言也是,中国人是这么说的,英语是这么说的,这个使我产生一次又一次对母语的新认识,也有对英语的认识。现在我逐渐地学德文,德文和英文也产生了对比。
哪里也不融入,都是边缘。很多人要打入主流,有什么好处?自我边缘化,自我放逐的这种自由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满意的。
所以她的婚姻幸福只能落在美国,严歌苓这样描述自己第二任丈夫:在美国留学时,一位女友打长途电话给我做媒,要为我介绍一位美国外交官。
在女友公寓做饭时,一个年轻的大个子美国帅哥敲门而入,脖子上的吊牌写着“劳伦斯?沃克”。
我们握手,他竟然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方言说:“你好,很高兴认识你。”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我很幸运和劳伦斯成为夫妻,多年来,我们行走了世界多个文化迥异的地方,在不同的文化对照甚至冲突中,我更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存在感给予我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不断行走、不断阅读、不断听说和不断思考中,我对人性对历史对民族深深的爱和痛,铭刻在每一个字的灵魂里。所以说我是“文学的吉普赛人”。
这个劳伦斯在沈阳工作了两年,精通九国语言。真实应验了爱美人可以不要事业。
虽有FBI的调查风波,但最终在1992年以辞去令人艳羡的外交官工作而走向婚姻的殿堂。让严歌苓在异国他乡有了温暖的感觉。
正是这段稳定的美满的婚姻,以及她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使她后来的文学天赋发挥的越来越极致。
严歌苓是一个神奇的作家,如今作家这个身份已不能概括全面。2018年严歌苓即将进入六十岁的甲子年,她还是那样的风韵犹存,气质优雅。和林青霞和赵雅芝可以并成三大气质不老女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6644/7627d2496dbe15de.jpg)
就像高晓松评价她的文字:“她的文字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套路,甚至有人称其“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梁晓声评价她的作品:“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而纽约时报书评她人与作品更加让我信服:“一段跨世纪的对话,对人心善恶的不可预知做了一场巧妙的探索。”
此生有严歌苓的书来读,让自己来做回她笔下的女性人物,那种大多资质不聪明,甚至愚钝,感觉一根筋,但可爱,懂得隐忍,坚强。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