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关于童年年味儿的征文,大家参加的热情十分高涨。一开始我没想过要参加,老毛病,本来写作能力就有限,命题作文更是我的弱项。可被大家写得热热闹闹的新年氛围感染到,又有几分心动。最后还是写了下文,权当自娱自乐。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年味,而我童年时期的年味儿,用寡淡二字形容许是再贴切不过了。说起来连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才多少年,脑海中已经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
我们小时候是允许放烟火的,一来是矿区,比不得大城市,二来人口密集程度不高,有的是空地给孩子们撒野。可我印象中,放鞭炮的次数却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出来。
那年还在上小学吧,具体多大真心想不起了。一家三口吃过年夜饭,安安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看电视。可对于小孩子来说,外面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难得一见的礼花咻咻咻地直冲云霄,绚烂地绽放,瞬间凋零……光是听声音就让我按捺不住。犹豫了好久,我鼓起勇气找到妈妈,低声说出自己的期待,得到的回复,却是不行。
小时候我妈一直对旁人夸我听话,想来这好像是她唯一用来夸过我的词语。所以,听话的我只能闷闷不乐地趴在窗台上,看别人家的窗口烟花闪烁,伸长了脖子仰望漆黑如墨的夜空,尽管大多时候根本就是只闻其声。
看着,看着,不知怎么的,就觉得特别的委屈,冰凉的泪水顺着脸颊滑下来,滴落在手背上,只是手指紧紧地抓住窗棂,抿着嘴巴,尽可能地不发出一丁点儿声音。说起来儿时的我还真不是一般的倔,因为看到感动的故事伤心落泪,被母亲嘲笑过两三次“替古人担忧”或“皇帝不急太监急”之类,后来就索性不再让任何人看到我的眼泪。
儿时的我,是一个羞耻心很重的人。很在意旁人的看法,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足以让我暗自神伤。正因为这样,尽管小学时成绩很不错,我依然属于校园世界的边缘人物,没什么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于惧怕别人知道我的秘密。其实那时候觉得非常私密的事情,现在看来,不过是再单纯不过的想法,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他们只能被述诸于表皮并不精美的日记本。
记忆中,那一次最后还是被允许购买了一只小小的冲天炮。至于过程,我已经不太记得了,兴许是父亲最后心软,给了我几毛钱吧!
我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小卖店,买了冲天炮后,一刻也不耽误地回到家里,然后就是趴在窗台前,寻找可以把它竖立起来的方法。摆弄好一切,我借来了父亲手中抽了一大半的纸烟,小心地点燃引线,“咻”地一声,冲天炮一飞冲天的速度远远超过我的视线移动。不过眨眼之间,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消失不见了。那速度带来的讶异程度对我来说,并不亚于大变活人。
不过,总算是在新年里放了一次鞭炮,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算是一种圆满。
另一次关于过年的记忆,也和冲天炮有关。
还是小学,那一年小姨来和我们一起过年。也不知是谁拿钱买的烟火了,总之是比上一次丰盛了许多,有摔炮,有二踢脚,有冲天炮,有地钻子,甚至还有一两支烟花筒。虽说一只小塑料袋都撑不满,可多了好几样叫得出名的玩意儿。
小姨只比我大八岁,也不过是个比我大一点儿的孩子罢了。我们把烟火拎到楼下,约定好一人放一个,谁也不能多占。
小姨胆子大,首先点燃了一个二踢脚,接下来就是我。我有点紧张,挑了一只冲天炮,斜斜地插在松软的泥土上,点燃。这一次,冲天炮像是早有预谋,直接飞到了位于四楼的令居家阳台上。开阔的场地让我追随到了抛物线的投放地点,“咻”地一声后,紧接着就是“轰”地一下,我们看到邻居的阳台上亮光一闪,腾起一人多高的红光。
那一刻,我不知道小姨怎么想,反正我是吓呆了。好在邻居家阳台上虽然放了一桶油,却并没有生出灾祸来。自此以后,再没了儿时放烟火的印象。
北方过年吃饺子,我们家却是吃火锅。那些年,一年到头吃火锅的次数是掐着指头算的。
妈妈在屋子里烧起一尺来高的火炉,为了减少烟熏,还在旁边放一小筐早就准备好的焦炭。然后坐上大半锑锅水,里面是用纱布包裹并扎起来的各种大料,熬煮出来的汤汁味道十足,和现在火锅底料煮出的滋味大相径庭。
这样的年夜饭,是只有舅舅小姨他们来了,才能有的待遇。
对于那时一年到头天天嚷着要吃肉的我来说,那可真是不可多得的大餐。至于煮在火锅里的菜品,不知为什么,眼前浮现的并不是各种肉制品,而是手撕的包包白菜和成人手指长短的小耗儿鱼。
很好吃吗?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想来,我们家的年过得真是有些寒酸。可那段时光,却是真真正正的高兴。
童年的我,跟同龄人比起来,很晚熟。在整个校园里都谣言四起,疯传谁谁和谁谁谁在一起的绯闻时,我还是那个只会对着日记本自言自语的小透明。
我把自己套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盒子里,几乎和外面的世界脱节。
到了如今,我依然不曾埋怨过父母没能给我更好的生活或更多的选择。一来,我深知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会令自己身陷困境;二来,随着时光的沉淀,我渐渐理解了父母当年的困难。
我的父母,不是白手起家。
爷爷奶奶去得早,当年我妈不顾反对嫁给我爸时,家里连只盛水不漏的饭碗都没有。爷爷去世时爸爸和两个姑姑年纪还小,家里留下的物件儿,全让亲戚们寻了借口拿走。所以,他们不是白手,而是一无所有。
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靠着父母的勤劳和节俭,日子自是成倍的好转,可他们并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业,不过是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而已。因此,谈不上什么起家,家还是那个家,只是承载了更多血浓于水的温暖和期许。
有那么一两次,我也暗自幻想过,如果当初不是双方老人去得早,父母早早地承担起抚养弟妹的责任,如今的家,应该会更好,我也许会比现在更强……可现实的事情,谁说得清呢?
我很庆幸,我是一个健忘的人。关于童年,关于那些从无人知晓到连自己都记不起的悲喜,就让它留在过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