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的词源
科学”一词仍是由西周先生翻译而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
根据说文解字,科,“从禾从斗,斗者量也”;中文“科学”的古意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
2.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3.科学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科学研究和论述必须是遵从客观实际的;。
(2)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必须是可验证的。
(3)系统性: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
4.科学的三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称“科学三大领域”。
(1)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2)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
(3)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对思维科学体系分类尚无一致看法,一般认为,思维科学包括:社会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还有的认为,应包括哲学的世界观与研究主体人脑生理结构方面的学科。
请注意,哲学不属于单独一项领域,哲学和数学被视为总结和贯穿于整个三大领域,是这三大领域研究的基础手段。
(二)哲学是不是科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我不仅同意罗素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观点,并且还认为哲学是科学之母,原因如下:
1.哲学的范围大于科学
哲学的研究范围包含科学的所有特殊学科,并且把特殊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试图找出所有这些特殊学科知识产生的理由和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哲学被认为是“总结和贯穿于科学”的研究手段的原因。
哲学也研究信仰、研究宗教,对它们进行理性的分析,试图找出它们产生的理由和发展的规律。
所以我们才有历史哲学、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甚至金钱哲学的称谓。
2.哲学不同于神学
神学是从神的启示出发,依靠启示的内容(经卷)来验证或直接给予人的认识的学问,追求神的奇迹、神的依赖是其目的。
哲学则是从人的理性思想出发,运用科学的证实或证伪手段来验证人获得的认识的学问,追求确切的知识(科学)是其目的。
3.当今哲学就是形而上学
一旦哲学成为研究人类的一切知识的基础手段,其实就是研究这些知识“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是这样——即知识何以成为知识。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存在的状态、存在者和存在的环境三个要素。
而研究“为什么存在”就是备受诟病的、古老的形而上学的任务。
4.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超物理科学”。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翻译的。严复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将其译为玄学。
但是,形而上学的解读更符合当今哲学的气质——“超越一切世间有型存在,就是道”。国人最终选择了“形而上学”的翻译。
5.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不具备科学的“三个特征”
(1)不具备客观性。它研究的是客观实际之所以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客观性背后的问题,是支撑客观性成为客观性的问题,是需要验证,但未被验证的问题。
(2)不具备验证性。一旦形而上学研究的问题得到了验证,就变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形而下”,这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间的区别。
(3)不具备系统性。作为研究手段,形而上学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认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其对象除了科学,还包括非科学的神学,形而上学根本就无法建立系统性;此外,它作为人类自由意识的反映,也不可能完整的。
三、我认为的哲学概念
从哲学产生开始,由于哲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在变化之中,其概念也在变化之中。
哲学如同一颗果树,当智慧之果成熟后,便瓜熟蒂落离它而去,投入科学的怀抱,而哲学又开始孕育新的科学之果。
所以,哲学的概念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性,根据当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点,我认为哲学已经等同于了形而上学。
哲学是人对所认识到的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包括科学知识何以成为科学知识,以及非科学的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