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知了
幼升小专栏第52篇,今天聊的话题从一条留言说起,在之前一篇谈亲子关系的文字后面,有一个可能是青春期孩子的留言:“您说亲子关系很重要,我也觉得很重要,但是在我十几年的人生里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怀,爸爸常年不在家,逢年过节回来几天,妈妈是个很强势的人,我做任何事情她都要挑错。举个例子吧,例子实在太多了,几乎每天都有,就举今天的例子我正在写暑假作业,草稿在边上写的字斜了一点,她看到了就责怪,说话很难听,我为了赶做题速度没把草稿纸放正,就要毁了我的人生,她是我的亲妈啊!我做的事事都是错的,假如我时刻注意草稿纸放正了,她就会说你写字慢,如果我加快速度写字了,她会说你写字难看,总之,都是我的错,哎,我该怎么办?”
这个留言说出了细节,也有态度,谢谢这位年轻的读者,现在的青年人实话实说,态度鲜明,这绝对是好事。为什么要把这个话题放在幼升小的专栏里讲,因为我知道在幼升小阶段同样存在大量的“挑错妈妈”,那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挑错起,只是当时孩子不会反抗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才有勇气求助,说出自己的经历。尽可能早的被那些妈妈阅读到,或许可以改变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面对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他们孩子成才,并且人生成功,才能抵御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因此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显然“挑错妈妈”这样的做法确实无法完成目标的。也许“挑错妈妈”认为自己是严格要求,也没犯什么错误,只不过严格不等于冷酷,不等于事事都要以父母的指示为标准,很显然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父母本身的言行并不能作为孩子复制的模板,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言行规范。
可能在生活中,如留言中所提及的那位挑错妈妈并不在少数,他们习惯于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都是到处错误,写个草稿,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前十,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前三,考了前三,你怎么不能第一,自作主张给孩子定高的目标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了,要知道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他们最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凉水。
也有父母觉得,孩子像小树,只要把他身上的枝枝杈杈全去掉,就往上长笔直了,只要把孩子身上的错全挑光,孩子就完美了。那么请他们试一试,把一株小树的枝杈从一开始全部剪掉,一长出来就剪掉,看看能长成什么。没有四散展开的茂盛枝叶,也就没有光合作用了,树就不再生长,甚至会死掉。每棵树都长得不一样,枝丫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美,各个时期也有各个时期的枝丫,这是自然规律。类比到孩子身上,孩子有些错是必须要经历的,他有了自我体验,会慢慢修正,父母过多过早地防范性纠正,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因为有些错还没来得及犯,就已经灭掉了,你以为是好事吗,下一次再来时,也许就防不胜防了,父母不能陪孩子到老,让他在错误中经历挫折才会成熟、强壮。父母本身也是从孩子阶段成长起来的,难道没有犯过错误么,是个完美的人生经历?
这个道理有的固执的父母不一定接受,还会继续对孩子挑错,那好,接下来呈现这种挑错教育的弊端,对照一下后果:
孩子容易逆反,并且强化这种逆反心理
孩子还小的时候,对家长高度依恋,有时候父母挑错批评完了,孩子委屈地哭两声就完事了,但这种心理阴影面积不可小觑,可能会对未来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孩子会提防你介入他的生活,和你反着来。
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反抗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他们也从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向主观化时期转变,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开始与家长,乃至到了学校里也会和老师对着干,你说我们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留言给我的这位同学算是找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和别人交流交谈,这样可以缓解一下内心的压力,这是一个很棒的办法,而更多的孩子会选择隐忍,寻找合适的时机爆发,有时候就会成为悲剧的导火线。
尤其到了初中的高年级和高中阶段的前期,他们在问题的归因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好事愿意归功于自己,一切失败和不好的事情,他们愿意归因于别人或者客观环境,因此,孩子同家长顶牛现象很严重。这时家长在一味地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或者采用极端的方式,这样的悲剧显然是有耳闻。
让孩子学习失去动力
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表现的很努力,原因可能很简单,就是为了父母和老师的及时表扬,或者同学的赞美和羡慕。正像一些励志演讲里经常讲的那样:“努力吧,为了父母亲的微笑”,尽管这个说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也值得商榷,但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励志大师们”不约而同都选择这个套路,其背后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那就是给孩子找一个稳定的动力源,而且是最直接的最亲近的人,父母亲一般都有的吧,即使单亲孩子也是有爸爸妈妈的,他们开心,“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因为你成绩好,那就努力向前进!”
现在如果父母都一味地挑错,贬低他,脸上的神情都是厌倦,不耐烦,看不起他,孩子会怎样呢?他会受到打击,会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是说我不好吗,我就给你来个不好的,让你见识见识。
瀚儿的一个初中同学在我印象里曾经也是不错的孩子,最近偶然和瀚儿聊起他,说近况不是很好,高考失利之后,也就没联系,他们同学聚会也无人可以联系到他,那个孩子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挑错妈妈,不多的几次家长会总看到她数落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人前总是低着头,不敢看人眼睛,被妈妈骂得急了,偶尔会恼怒的盯着他妈妈,但瞬间又会低下头,因为他从小就在这种压力之下,在他低头的那个时刻,我奉命听到他内心的一声叹息:哎,真是难熬啊!
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
孩子是一个逐渐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中学生也是“他评”占重要的地位。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结果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或者说自尊与自信受到沉重的打击,以后的发展可想而知了。
有时候一些境遇不佳的成年人,回想起青少年时期谁说了一句什么话,才导致他一生的悲剧,他们记住的可能只是一个被刻意渲染的意象,也许当事人并没有这样的主观故意。有些可能是被主观夸大的作用,但至少说明是有影响的,毕竟他还记得那些人的名字,说的那些话,当这个评价是积极意义的时候,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例如一些作家回忆自己小时候作文不太好,但“某个老师在一次重要的活动中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我的心都要激动的跳了出来,这个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再例如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例子作家三毛的数学为什么差,就是因为她的数学老师否定了她,并且当中给她脸上画了两个墨汁鸭蛋,从此三毛就放弃了数学,你看,如果这个评价是相反的,就会成了悲剧,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愿意喜欢那门学科了。因为他在这个领域的自我意象是非常低的,低到尘埃里。
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家长的一味挑错,孩子始终处在负情绪中,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的理念,这种挑错持续下去,久久压抑,孩子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诸如过度自卑、焦虑、孤独、冲动、嫉妒等负面状态,一些悲剧的产生背后往往是不健康心理的作祟,而其源头,很可能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评价出了问题。
父母的这个问题又很可能是他们小时候自己负面体验的延续,相当数量的调查数据支撑这个说法,换句话说,你现在对自己孩子的挑错过度,给孩子造成压力,那么你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他的孩子也有同样的行为甚至更为过度,这也已经有了心理学上的支撑:负面行为的代际遗传。因为有时候当事者并不把这个行为当成负面的,而一位作为父母就可以如此做,以为是好的,所以,就会把这种手段继承下来。
过度对孩子挑错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有的父母好面子,攀比心理严重,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未来好等等。其实深层次的想一下,孩子的一生什么最重要呢,身体和心理健康最重要,在此基础上,学业问题有他自身的规律性,父母过度挑错希望能得到一个完美孩子,只能说是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如果喋喋不休的挑错能带来完美,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
这篇文字放在幼升小阶段的专栏里,就是希望年轻的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抛弃那种无休止的挑错,用更为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心态一变,就会发现孩子有许多亮点等着你去发现!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自然、宽容的成长空间,孩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是我对这位青春期读者朋友留言的回复,也是对他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