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至情,缘起一念
《牡丹亭》中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和第四十回各出现过一次
皆和黛玉有关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是有极其趣味的一回
我称之为“元明清爱情三部曲”的
《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同时出现
都是写“情”的高手
境界上依次递进,一山又比一山高
《西厢记》写的是世俗之情
是爱情对礼法的解放
是社会性和写实性的“情”
开了一代风气之先
《牡丹亭》则把“写情”带到了新的高度
情的隐喻“形而上”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至情可穿越生死
但情到至深
终未得解脱
《红楼梦》的情更为广博
它直视了人生透骨的悲凉
借助人间与仙界的起承消解
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次
给了情以归宿
也给了有情人灵魂深处的寄托
故事中
贾宝玉在沁芳闸桥边偷看《西厢》
风过枝头,满身满书满地都是桃花落瓣
宝玉不忍践踏,便兜了抖在池内
怎奈回头又是“落红成阵”
但见落花流水无情
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此时
林黛玉翩然而至
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
手内拿着花帚,准备扫起落花
埋入花冢之中
黛玉和宝玉相遇在这静谧的一刻
一个人流花随水
一个人葬花冢内
皆有惜花之意
皆有惜春之情
黛玉和宝玉禀赋着敏感与灵性
怜惜这世间的美好
花瓣随水而逝
黛玉觉得若流到肮脏处仍不免糟蹋
一抔黄土掩了,是最好的归宿
其实
两人没有约好见面
却都想趁着那一点绚烂光彩犹存的时候
将其存放在一个适合衰败与死亡的境地
他们都从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局限
珍惜无法重来的美好时光
或许是一种藏着眼泪的温柔
话锋一转
黛玉发现了宝玉正读着的《西厢记》
虽是闺中禁书
黛玉爱不释手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心花开了
便暂忘了葬花
算是为二十七回埋了伏笔
宝玉知道
书给黛玉看是不妨的
对世间美好的默契与敏感
只有眼前这个知己懂得
看着妹妹如此专注
便生出无限怜爱
忘情地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此语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
“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翻译过来就是:“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
或是,“我想你想得想睡觉!”
这句话如果换成我说大概就是性骚扰了
从宝玉嘴中说出
当然是真情流露、不能自已
庚辰本的侧批说:
如果你觉得宝玉是在“有心取笑”
那就不必再读《石头记》了
林黛玉瞬间脸红
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
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
微腮带怒,薄面含嗔
即便心心相印
礼教的枷还是要抗的,哪怕假装
黛玉不得不佯装嗔怒
心里大概是欢喜的
眼眶红红碎念了几句,转身跑开
宝玉连忙道歉
说自己以后变个乌龟
等林黛玉死后替她驮一辈子石碑
黛玉破涕为笑
也说出了“苗而不秀,银样镴枪头”的典来
两人共生欢喜
一起葬了那一地落英
贾宝玉离开之后
黛玉独自走到梨香院墙角上
正听到“十二官”在排演《牡丹亭》
黛玉素习不喜戏文,便不留心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伤春”之极,不过于此
满眼的姹紫嫣红,杜丽娘看到的只是断井颓垣
黛玉心动,不由驻足
她和杜丽娘的本性最近
都有对青春和生命流逝的敏感
黛玉葬花伤春
心里见的
不正是杜丽娘满眼的断井颓垣
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黛玉不觉点头自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
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柳梦梅谱给杜丽娘的旋律
也拨动了黛玉的心弦
多么美的“如花美眷”
也抵不过“似水流年”
花至荼蘼
欢乐底下涌动着暗暗的忧伤
听得黛玉心动神摇
又听到:
“你在幽闺自怜。”几句
把黛玉带进了自己内心的幽暗之处
想起曾经读过的诗词
再想到方才读到的《西厢》
于心内都化作了“林花春红”
黛玉本就是绛珠仙草
总能于隐约中参见自己命运的轨迹
花和诗是她身体与灵魂的构成
至此,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花到荼蘼,情何以堪
宝玉在第二十二回通过那曲“寄生草”
参透了命运的半面禅机
心念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怎奈
至情之人,于世间终是无所谓去来
黛玉则是通过牡丹亭曲
感受到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脉动
脆弱的美好
弥漫在暮春的伤感中
衰灭于伤春与悲秋轮回里
终是
以“冷月葬花魂”
为自己解语
痛苦和哀伤是落花流水的无穷
不知何时会漂近自己
更不知道何时会离去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间至情
常变作亘古的惆怅
又怎奈得“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常
通过杜丽娘,我们看见黛玉
又透过黛玉
看到曾经的自己
一往而深
皆源自情起的闪念
只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完)
网友评论